近年來,電子書籍的興盛改變了紙本書的生存法則,網路購物的便利性更重重地打擊了「實體書店」的經營。「書店消失於日常風景中」這個危機是全球共同現象。據日本媒體統計,日本在短短的平成30年間,書店的數量從1999年的22296間,在2018年驟減至半數,朝日新聞也在2017年報導中提到日本目前有超過兩成的行政區內是「完全沒有書店的」(書店ゼロ自治体)

但無論時代如何進步,相信有許多人像我一樣仍眷戀紙張,因此書店的變遷和今後的存亡便成為我很關注的議題。今天我們將回首平成30年間日本書店形態的轉變,並藉此討論「書店」在我們的日常所扮演的角色為何。


通路大洗牌!郊外型書店的崛起

90後興起的「郊外型書店」,圖為『文真堂書店・上原店』

1945年,日本書店商業組合連合會(簡稱「日書連)」的前身,統一代表日本各地小書店的組織「日本出版物小売統制組合全国連合会」(簡稱「全連」)成立了。在戰後的混亂期,「日書連」在維持書店生存、出版制度等方面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日書連的加盟店數在1986年達到高峰(12935),但受到販售通路大洗牌的影響,經營不善而閉門大吉的書店劇增,現在(2018年統計)的加盟店數已僅剩約3000間。

開啟所謂「通路轉變」的先鋒,是便利商店的書籍區。1974年首間7–11在東京開幕後,講求「快速、方便」的超商改變了日本人的生活習慣。1980年代,各超商開始建立「書籍銷售」的服務、打造擺放書籍的空間,讓書店業界波瀾壯闊。其中Lawson超商甚至為了提升書籍的銷售業績,與日本亞馬遜(Amazon.jp)合作,將已無庫存或可能會重版再刷的人氣商品作為Lawson的專賣品。

在年中無休且24小時營業的便利商店就能輕易買到雜誌、漫畫,對民眾來說非常便利,但定期出刊的雜誌和漫畫對小資本經營的書店來說無疑是重要的穩定業績來源,便利商店的「參戰」所造成的衝擊可見一斑。

因此小書店向「日書連」提出抗議,希望「日書連」能進一步地評估對便利商店的進貨。不料此項抗議不但被拒絕,小書店反而被要求適度改善經營模式,例如當時店員的知識不足或進貨太慢等問題都浮上了檯面。

便利商店裡的書籍販售已非常普遍

受到便利商店的影響,書店為了提升方便性而設置停車場、參考「銷售排行榜」進行書籍擺設、甚至營業至深夜時段等等,許多書店開始「模仿」便利商店的銷售法。加上自家車逐漸普及,多數的書店選擇開設在郊區,確立了郊外「大型書店」的誕生。

賣書更賣體驗,平成時代「另類書店」的興起

1986年於名古屋創業的『Village Vanguard』,圖為東京涉谷店的書籍擺放區

若說80年代是書店經營的轉折點,90年代便是一連串的改變過程。首先,引起注目的是1986年在愛知・名古屋開啟的「VV」一號店。VV為「Village Vanguard」的簡稱,主打「不仰賴書籍販售的書店」、「遊玩的書店」,突破了規規矩矩的擺書模式,店內的「雜貨」更讓整體空間變得古怪、活潑。外觀如倉庫般的VV以前所未有的嘗試得到了「怪書店」的美名。

位於愛知・名古屋的『Village Vanguard』一號店外觀

而1990年開張的「BOOK-OFF」更挑戰了「日書連」一直以來的定價規則,與各地的小書店唱反調,甚至接納顧客在店裡「免費站著讀」的行為。

其後,1996年「淳久堂(ジュンク堂)」開業,不僅鎖定大都市為主要戰區,更大膽地在店內設置座席,打出「立ち読み厳禁、座り読み大歓迎(嚴禁站著讀,歡迎坐著讀)」的口號,打破了書店的既有框架,書店便成為顧客能長時間停留的空間。

『ジュンク堂』內簡單的座席區

黃金屋裡自有書?書店為生活提案

TSUTAYA再進化,位於大阪・枚方的『T-SITE』

今日我們所熟悉的「TSUTAYA(蔦屋)」也是90年代的產物。TSUTAYA於大阪・枚方創立,並於1994年前進東京・惠比壽,而2003年在六本木開幕的「TSUTAYA TOKYO ROPPONGI」不再只是影音租借的空間,它更強化了書籍部門,帶TSUTAYA走入新時代,輾轉成為我們現在心目中的文創巨頭「蔦屋書店」。

蔦屋書店承襲了郊外型書店的店內空間設計、「歡迎坐著讀」的提案,前輩們殺出的血路讓蔦屋書店成為現代書店的指標。2005年,蔦屋和星巴克的結合,可謂是將複合型空間和「Book & Cafe」的概念發揮至最大值。值得一提的是,在書店紛紛倒閉的今日,蔦屋書店的營業額反而扶搖直上,2018年甚至刷新紀錄,創造了1330億日圓的銷售額。

東京・銀座GINZASIX內的蔦屋書店與星巴克併設

現代人不僅購「物」,且購「事」、購「體驗」。走過平成三十年,日本的書店型態已與昔日大有不同。書籍電子化、網路通販幾乎對傳統書店趕盡殺絕。取而代之的是被稱作「生活提案型商業」的大型書店。走向多元銷售、精緻體驗之外,「打造舒適的閱讀環境」顯然也已成為現代趨勢。

2019年3月開幕的『大垣書店』室町SUINA店,複合型商業空間

但也並非所有大型書店都能逃過時代的淘汰賽。「紙本出版」本來就是難做的生意,依日本全國出版協會的資料顯示,紙本出版物已經連續14年呈現負成長,大型書店的元老級ジュンク堂已宣布將在2020年2月結束京都店及名古屋店的營業,網路上也掀起對於「書店」熱議。需求減少加上大資本崛起,街角的傳統小書店或是社區型的老書店都面臨危機。

我們回到本文標題那句:我們還需要街角的小書店嗎?日常生活中的小書店對我們的影響為何?

書店除了賣書,更扮演著傳遞文化的角色,也正因為我們能隨時接觸書籍,才有機會望向更遠更大的世界。日本進入令和時代,生活與書的關係與連結也可能會進入下一個階段。

書店經營者當然必須努力找尋「身為書店」的存在價值,但作為讀者的我們,不過度倚賴亞馬遜、博客來等網路通販(雖然真的很方便),將「逛」書店作成生活的一部份也很重要。


更多精彩的活動請持續追蹤「八卦青年Divination」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divination_studio/

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