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二十四歲那年開始打工度假,那個時候展開邊工作邊旅遊的生活其實見怪不怪,不過回首過往,當時走的路確實是在同儕中一個比較特立獨行的選擇。啟程的第一站誤打誤撞來到加拿大,加拿大打工度假是一個參加者普遍年齡偏高的打工度假國家,因為它規定的年齡限制在滿三十六歲以前都能報名;所以對當時年紀相對較小的我來說,可以算是懷抱著一股初生之犢的精神,無畏無懼去體驗這世界和看見各種生活方式。

嚐過才知曉自由的滋味,選擇不只有一種。

對於有經歷過海外打工度假的人來說,「打工」這個詞或許不陌生,但對於大部分的人而言,更多時候是在指求學階段一邊讀書一邊兼職工作的方式,閒暇之餘從事工作;以前身邊一定有某些同學在下課後要去打工,大學時期的我也不例外,能賺取一些零用錢,是打工帶給我的快樂。

而近年來「打工人」這一詞也很熱門,常用來自嘲只要受僱於人的受薪階級就都是打工人。

先不細究何謂「打工」的定義,但至少在我認知裡,是以小時來計算薪水的員工,通常會稱之為「打工」。這樣講起來,就好像給人一種不務正業的感覺,或許這只是暫時性的、又或者你有其他「正職」要做;尤其當你已經完成學業後還繼續打工,可能難免會面臨來自四面八方的關心問候:「什麼時候要找工作?」彷彿難逃終究要成為社畜、即將被社會體制牽制的命運。

然而,我在打工度假的世界裡看見許多不同的面向,發現其實打工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了。打工度假簽證,通常拿的也就是一週可以工作40小時的普通簽證,不是什麼特殊類別;打工就是從事工作,打工人也是有工作的人。不分年齡、不分國籍,不分學歷,不是要到辦公室上班才叫擁有一份正職工作。打工度假的生活中,打工就是維持生活的方式,還會看見這社會上有很多人跟自己一樣,並沒有特別到要承受壓力的眼光。


做多少事,獲得多少報酬,都是自己努力來的

在加拿大做過的工有在飯店的,有在旅行社、餐廳、飲料店、速食店的等等,當時好努力地計算著一個禮拜要工作多少小時才能負擔得起自己在異國的開銷,還要有餘裕存下日後旅遊的基金。有些人可能會覺得打工度假就是到國外當台勞,不過當時做多少是多少,不會無酬加班,雖然辛苦生存,但每一滴付出的血汗都流得很踏實。

來到歐洲後,更對打工這事習以為常了。在英國逛博物館看到正忙著補貨的禮品店員工,在義大利幫你送上一杯熱拿鐵的咖啡廳店員、在荷蘭負責點餐的服務生、在愛爾蘭酒吧拉啤酒的bartender,這些不屬於學生下課後的專利,每個職位都是讓社會順利運轉的小螺絲釘;另外,還會發現其他專業技術的工作有的也是以時薪去計算,無論哪種都是工作,沒有區別。

當然這和社會制度、所屬產業類別以及政府對於勞工的權益保障有很大的關係,在歐洲其實更可以看到許多工作都是算時薪,領週薪(加拿大是雙週薪,但沒有一定)。至於休假,比方說在愛爾蘭的特休假期,假設是全職,通常一年會有20至25天的年假,若你是兼職,也會有上班時數8%的年假。換算起來兼職打工其實亦能獲得同比例的假期;也因為政策非常保障勞工的權益,到了歐洲各地旅遊,可以觀察到從事服務業的人各個年齡層都有。

除了自己擁有在三個不同國家的工作經驗之外,每每在國外看到不太一樣的工作型態,都會讓我相信想要過怎樣的生活是自己決定的,所謂成功也不只有一個定義、一種模板,一個你必須遵循的準則。每個人可以選擇職業以不同的形式自由發展,選擇更貼近你生活風格的工作模式,「打工」自然成為保持你自由度和彈性的辦法,儘管有的工作需要算年薪才適合,有的人適合創業,但無論是哪種都不該讓它成為無形的框架限制自己。

這是打工度假帶給我的美好,可以自由揮灑青春、可以認識自己,看見不同可能;可以認識活著不只有工作,認知到認真工作也要認真玩是可以並行的。人生有好多條路可以走,短暫的打工不是逃避,是人生每一站必經的過程,是可以帶你走了一段又一段的旅程。

脫去打工度假的外殼,一般上班族也可以說自己在打工,所有打工也都是在上班,都是能養活自己的一條好漢。

更何況好好活著就是人生的正職,在辛苦工作和好放鬆玩樂之間來回擺盪,都幾歲了還在當打工仔一點都不可恥。在走過台灣、加拿大、愛爾蘭之後的領悟,你我都是打工人,他有他的理想,我有我的自由,你有你的快樂,就一直照著自己最喜歡的節奏過下去吧!

延伸閱讀:室長開聊|接案工作心聲:你多久沒有因為「工作」而感到興奮了?


執筆/萱頭
照片/萱頭
編輯/楊雅筑
同場加映:萱頭YT《萱頭 Head The World》

如果喜歡八卦青年的分享,歡迎持續追蹤我們:https://www.instagram.com/divination_studio/

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