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車水馬龍的交流道旁,七彩霓虹燈就彷彿岸上的燈塔,引領著疲憊的司機們靠岸,這就是台灣檳榔攤的光景。

在現代若講到檳榔攤,腦中難免會浮現檳榔西施的印象,這被普世價值認定為「不檢點」的職業,在幾十年前卻是富有商業頭腦才能踏入經營的產業。作為當時台灣產值第二高的農產品,其背後龐大的市場支撐了許多家庭的經濟,本次的受訪者-詳芸就是其中之一。

梅子檳榔舊照(已歇業)

四十年前的嶄新商機:「梅子檳榔攤」的起源

詳芸自幼以來,家中就是開檳榔攤維生,不只他們家一間,媽媽那邊的家族包含外婆、阿姨、舅舅,都是靠著檳榔產業發揚光大。

在1980年代,台灣的經濟開始起飛,個人意識上漲的同時,生活的壓力也開始提升,看著因高速發展而混亂的社會,人們心中難免有些不安。此時此刻,一顆「檳榔仔」能稍微麻痺自己,並有著提神、舒緩壓力的功效,你有信心可以對它說不嗎?

在那個富裕但不安的年代,檳榔產業是全新的商機,種植檳榔的利潤遠高於稻米、水果等主流農作物,這也是檳榔在90年代有「綠金」稱號的原因,豐足的利潤不知養活了多少農家子弟。詳芸的媽媽是家中老么,家中最小的女兒經常被叫做「妹仔(台語)」,這間「梅子檳榔攤」也就取自於這個外號,它不僅是詳芸長大成人的所在地,也是當時新竹數一數二資深的檳榔攤。

勞力工作者努力的證明

檳榔攤的開店時間大多落在每天的下午一點,接著便一路營業到凌晨三、四點,顧客類型雖然散落在各個領域,但最常光顧的客人多為重度勞力工作者,像是需要開長途夜車的司機、需要持續勞動的工地師傅。檳榔是他們賴以為生的提神寶物,也是自己努力賺錢養家的證明。

梅子檳榔攤在全盛時期,一天可以賣超過100包的檳榔,在當時是個能有效賺錢的管道。在外頭提到自己開檳榔攤,大家會把你視為有眼光的成功商人,相比其他口腔嗜好產業,如:香菸、口香糖,檳榔的單價可以拉到單包破百,平均一個檳榔攤一天就可以達到好幾萬的業績。

台灣接到隨處可見檳榔攤,可見其產業的可能性

梅子檳榔攤座落在當時新竹唯一的交流道旁,在詳芸印象當中,門口的客人絡繹不絕、自己的媽媽總是開朗熱情的招呼每一位客人,當時的她一點都不覺得「賣檳榔」是個需要遮掩的工作,但這份自豪卻在「檳榔西施」的工作出現後,慢慢的被世俗的眼光給吞噬。

檳榔西施的出現,被冠上莫須有的刻板印象

在台灣社會高度發展的後半段,各縣市的基礎建設提升,新竹的交流道不再只引向一條道路,梅子檳榔攤也不再是客人唯一的選擇。隨著菁仔的需求量提升,越來越多人看見這個產業的商機,檳榔攤的數量如雨後春筍般呈倍數的增加,同一個地區的店家為了拉攏客人,宣傳的方式層出不窮,定時舉辦促銷活動、安裝更大的霓虹燈,而「檳榔西施」這個職業也就於此時出現在世人眼中。在當時相對保守的社會當中,穿著清涼、舉止大膽的檳榔西施,也讓檳榔產業與一般民眾產生了不少的隔閡。

升上國小高年級後,詳芸依然不避諱分享自己家中是開檳榔攤的事情,但當初敬佩的眼光已轉變成尷尬的神情,老師及同儕若不了解這個產業的起源,難免聯想到腥羶色的意象。在此期間,補習班老師為了不讓詳芸帶著資優生參加體育活動,甚至以梅子檳榔攤的存在來煽風點火,利用大眾對於檳榔攤的刻板印象企圖孤立詳芸。在市場競爭激烈、檳榔污名化的雙重影響中,梅子檳榔攤實在禁不起營業成本的考驗,正式宣布結束營業,而家中的職業也成為詳芸日後閉口不談的話題。


全新的觀賞角度,台灣文藝的完美呈現

檳榔西施的印象近年來也經常出現在台灣影劇當中。(花甲男孩轉大人劇照/圖片取自網路)

梅子檳榔攤結束營業後的十年,詳芸在各式文化的薰陶下成長茁壯,發覺家中的檳榔攤乘載著台灣獨有的歷史文化。在此期間,台灣民眾的視野越來越寬廣、社會更加友善包容,其中也有立志將台灣檳榔文化流傳下去的人們。「寶貝檳榔攤」的Uki為了不要讓台灣特有的檳榔西施文化消失,她與朋友決定融合潮流元素,讓檳榔西施的美以現代的方式呈現出來,許多台灣音樂人,如熱狗、李英宏也將檳榔文化加入歌曲的題材,以藝術的角度讓這些舊有文化傳遞給更多台灣人看見。

「其實我長大後覺得檳榔西施這個取名很有詩意,畢竟西施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耶!」詳芸用開朗的語氣跟我分享,我想他在內心深處,不復存在的梅子檳榔攤還是她永遠的驕傲吧。

只願台灣每個獨有的美麗都能被去污名化,讓在這片土地生長的人們看見事物的初衷與本質,並讓台灣的霓虹燈有機會在世界的舞台上逐漸閃耀。

延伸閱讀:
不只是穿的辣耍漂亮!專訪寶貝檳榔攤老闆 Uki:「希望台灣特有的檳榔西施文化不要消失。」
保留純度,作為永恆的懷念|黑輪伯的傳承


執筆/蔡季蓁
編輯/楊雅筑

如果喜歡八卦青年的分享,
歡迎持續追蹤我們:https://www.instagram.com/divination_st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