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日的通勤路上,你曾經記得路邊的街屋是什麼模樣嗎?身於臺南,時常被充滿生活軌跡的老房吸引,儘管不確定歷史和年份,一整排的斑駁民屋在我眼裡,是城市中的另一種光景。

近年來,老屋新生是熱門話題,洋房改建而成的咖啡廳、老屋翻身的特色民宿、古蹟修復後的嶄新園區,賦予都市不同樣貌。在政府的關注和推動下,老屋不再是城市的毒瘤,而是成為重要的文化資產,而民間裡,則也存在著一群默默推動修復的高手們,齊盡心力。

以小專題和小鄉鎮出發

走入臺南北部的麻豆區,很難想像這裡有著一段與海的記憶。位於「倒風內海」的區域,四百年前曾是一片海洋,範圍除了麻豆外,也包括北門、學甲、鹽水。由於臺灣西部海岸是離水海岸地形,容易形成海埔新生地,並長年因泥沙堆積及人為開發,土地逐漸陸地化。現今的麻豆,位處這塊擁有海洋歷史的土地上,並以果實飽滿文旦聞名,亦是中秋佳節必備水果的產地。

這塊元氣豐沛的土地上,住著一群有著藝術氣息的雅客,王俊淵正是核心人物,畢業於臺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的他,求學時期走入離校不遠的麻豆區,緣分使然,他發現庄內的建築多是三合院,當時正在製作專題的他,想著富有歷史記憶的房子能否有不同的模樣,於是決定和屋主商量,並向文化部申請計畫,以自身的專業背景和想像,重新打造老房。

在新與舊之間,捨棄與珍惜

修復一棟老屋,常面臨「修舊如舊」或「修舊如新」的兩難爭議,在王俊淵的經驗之下,他分享:「執行修舊如舊,思考的不僅是技術和工法的失傳,更重要的是會因此忽略空間的實用性。一間好屋子不再被居住,其一原因是生活習慣的改變而無法滿足使用,實則可惜。」在修復倒風雅客聚落時,團隊深思熟慮,將古時在外的廁所移至室內,並於內部屋頂加裝木板防止灰塵掉落,更以抽換木棟加強結構,將實用性思考進去。廚房裡歷史悠久的灶,則以不破壞的方式保持原狀,加上層板使其方便運用。「修復必然重要,但要讓更多人走進來,必須解決過往的房屋問題並朝向更貼切生活使用的空間。」如今的空間,不僅能辦理講座,也有舉行料理課的廚房,外頭的空間成為工房,成為各種藝術和創意發生的場域。

(屋頂修復圖,倒風雅客聚落提供)
(廚房中的灶)

以「人」出發,讓生活與老屋連結一起

「從居住產生情感,我也深深愛上老屋的氛圍感。」麻豆庄內三合院的埕比一般小,主因為柚子不需曝曬,而其有趣的是屋後都有一塊柚子田,正是麻豆特有的房屋型態,稱作柚香宅院。「因為特別也珍貴,我想守護這樣獨一無二的生活感。」老屋有了新的模樣後,王俊淵繼續展開下一步。

2020年,他成立倒風雅客聚落團隊,成員皆是外地而來的訪客,因麻豆而聚在一起,在老屋裡策劃起有趣事物。負責企劃的楊宜臻和蘇玉蘭,以人出發,設計與當地特色結合的藝術課程,從附近居民拉攏,「鄰居的小孩會騎腳踏車來上課,還會在成埕前甩尾,每次都讓我們驚喜。」課程數雖精簡,獨特的內容讓當地居民有契機接觸,更吸引外地人的眼光。企劃活動與課程是新的嘗試,背後則是期許更多人走入老屋,創造與生活的連結和記憶。倒風雅客聚落以這樣的姿態和願景,一點一滴為沉寂的麻豆區注入活水與新意。

(從房屋正廳的門往後走,就能看到柚園)

老屋修復這條路上,有著不同的聲音,面對這樣的議題,或許沒有正確的解答,而倒風雅客聚落以「社區」為源,將在地居民的生活記憶保存,透過空間的多元性連結地方,以自己熟悉的方式重新賦予柚香宅院新的生命,往後也將與老屋一起走向下一趟美好的旅程。

(王俊淵老師分享老屋修復的過程)

延伸閱讀:在島嶼一方用心生活,用力傳承|金門瓊林的故事


執筆/吳亭儀
攝影/吳亭儀
編輯/楊雅筑

如果喜歡八卦青年的分享,歡迎持續追蹤我們:https://www.instagram.com/divination_st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