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時分走訪橫濱。有別於多數觀光客熟悉的山下公園、中華街、紅磚瓦倉庫等港口區域,這次前往位在電車京急線「日ノ出町」與「黃金町」車站之間的狹長藝術街區「黃金町Bazaar」。行走範圍以京急線高架橋下的空間為中心,向兩側緊密排列的窄房群拓展,踏上旅人視角的藝術探險。

日出之前。幽暗的城市夾縫

要說黃金町與藝術的關係,先把時間軸推回到二戰後的街區樣貌。當時局勢混亂,陰暗的高架橋下成為了販售藥物、槍枝的黑市聚集地,違法的性產業也陸續出現。而後,因歷經了阪神大地震而展開鐵道耐震補強工程,非法經營者們開始從高架橋下遷出,轉而在高架橋旁沿街密集搭建、格局狹窄的房屋中營業。

陰暗混沌的街區環境,在2005年神奈川縣警察本部串聯多方單位,實施「ByeBye大作戰」掃黃行動成功後有了轉機。為了實現「安全・安心街區」的目標,地方政府與NPO組織、在地居民等合力投入社區營造,並從2008年開始持續推動「黃金町Bazaar」藝術計畫,活化掃黃後閒置的空地及空屋,成為邀請世界各地的藝術家長期駐地創作、展示作品的基地。

藝術與社區再造的結合,賦予黃金町不同的樣貌,也創造了到訪者認識街區的新途徑。

多元視角。晃動的身體感

如今沿著大岡川畔,京急線高架橋下映入眼簾的是落地窗帷幕的藝文空間。從旭橋口開始步行,首先踏入展售藝術書籍的二手書店「Koganecho Artbook Bazaar」

書香瀰漫的木造空間,飽藏了橫跨建築、設計、攝影等類別的書籍。高低錯落的書架擺設之間,穿插陳列各式各樣的在地選物,諸如以橫濱地景為主題繪製的明信片、發想自橫濱競技場著名相撲大會的紙偶遊戲等,讓人不禁沈浸在尋寶的趣味中。每當轟隆作響的列車從上方經過,隨之而生的地面震動從腳底竄進身體,奇妙的搖晃感凸顯了所在地的特殊性。

幾步之距,與書店相鄰的是畫廊「made in Koganecho」。四面通透的落地窗引入自然採光,染亮散布在各處的作品,而這些作品都出自在地藝術家之手。依高架橋下緣構造所搭建的低矮展場中,策展人極盡可能地運用空間,將作品展設在牆角、牆面、以及伸手可及的天花板上,而觀展者便在一蹲一站、俯視仰視之間移動觀賞作品。因應建物有限格局的佈展,帶來了別於畫廊常態的觀展體驗。

除此之外,店員向我介紹了串連書店及畫廊的「秘密基地」-空中走廊。在宛如閣樓的空間,可以像隻貓般,悄悄透過兩側的玻璃矮牆,俯瞰方才走訪的店家;抬頭仰望,可見一路綿延的高架橋下緣結構。在兩者的夾縫間,彷彿感受到今昔時空在此交疊的神秘氛圍。

穿梭。以人為核心的交流場所

離開高架橋下的空間,走向橋旁沿街佇立的窄房群。早年非法營業的商家撤離,遺留下的空屋轉變為藝術家們起居的工作室以及作品展間。

一個個狹小的空間,分別展示來自日本(黃金町出身及其他地區)、韓國、台灣、中國、印尼等各國作品。藝術家們由各自擅長的議題及媒材出發,融合自身在黃金町的駐地觀察而創作。展場中也時常可見藝術家設置留言區,匯集在地居民及外來訪客的回饋。

在容得下至多兩人的展間裡,得小心翼翼地移動身軀和腳步,以免一個閃神碰撞到作品。空間儘管侷促,卻讓觀展過程更為私密且專注,得以在身旁別無他人打擾的情況下,沿著窄小樓梯在煙囪般狹長的建築樓層間穿梭,屏氣凝神地迎向每個轉角作品乍現的驚喜。

參觀時很幸運地,巧遇了移居橫濱的藝術家竹本真紀駐點展間。透過談話,了解她如何與影像創作者吉本直紀合作,以人物訪談記錄黃金町的歷史故事,並轉化為影像及繪畫並行的創作成果。同時,她開放工作室作為居民的交流場域,舉行街區議題討論會,藉此打破藝術難以親近的印象,同時匯集在地者的意見,共同保存地域記憶並促進社區發展。

雖然高架橋閒置空間活化的前例在日本並不少,有一些也頗具知名度,譬如中目黑高架下、Mikan下北(未完下北)等,然而之於橫濱黃金町的意義,不僅是都市規劃的展現,同時也標記了橋下歷史的演變足跡,與在地風貌結合的獨特性,讓慕藝術之名到此一遊的訪客,能感受到不同於其他高架橋下街區活化的魅力。

下次來到橫濱,不妨在黃金町展開一場街區藝術探險吧!


延伸閱讀:都柏林街頭美學|初來乍到時的驚喜發現!陰暗的天碰上彩色的門?


執筆/劉怡辰
攝影/劉怡辰
編輯/楊雅筑

如果喜歡八卦青年的分享,
歡迎持續追蹤我們:https://www.instagram.com/divination_st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