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戶外活動的風氣盛行,在香港女生 Jane 經營的 Instagram專頁「昨日露營」中,能感受到露營的多種樣貌,身為媒體編輯的她,透過文字與影像記錄,讓露營過程也能如生活風格雜誌般,以悠然舒適的步調度過。
來自香港、目前在台北就讀研究所的 Jane,於 2020 年的疫情期間開始經營 Instagram 專頁 「昨日露營」。尚無法出國的時期,還居住在香港的 Jane 首次接觸露營,她回憶,首次露營的地點在一片海灘,一起床打開帳篷,竟被海天一色的景象觸動內心,繁忙工作累積的煩惱在那瞬間消解;也因為自己有著攝影嗜好,因此計畫經營平台紀錄每次露營的回憶,想著 Mel Robbins 的五秒法則、在心裡倒數五秒後,「昨日露營」就此展開。
專頁的多樣性,來自編輯工作啟發的靈感
瀏覽「昨日露營」,可以看到 Jane 溫柔的筆觸,留下在港、台兩地露營區、山與海的足跡。中文系出身的 Jane,第一份工作實踐對於茶道的興趣,應徵了茶文化公司,卻因為老闆額外經營藝術設計雜誌,決定讓她擔任編輯,因而踏進出版業的世界,之後經歷時裝雜誌的記者、博物館編輯等工作。
長期身為文字工作者,Jane 認為閱讀是構成自己的重要養分,對於生命的每場經歷,都會連結自消化書籍後得到的個人註解;《日日是好日》當中每一次的茶道,呼應著一期一會的概念,Jane 也跟隨這樣的心境,珍惜且細心感受每次的露營。她說道,品牌名稱的「昨日」意指結束昨天露營的事物,而在今日寫下與保存,也象徵過往發生的事物對人生的重要性。例如,擔任編輯時採訪數次藝術工作者,Jane 的腦中開啟露營與藝術跨界合作的想法,也在兩年前拓展新的品牌——「明日露營」,開發露營相關用品,當時與香港插畫家合作,製作名為 ‘#the flow’(心流) 的露營杯,除了增加品牌的多樣性,也希望在經營個人專頁同時,維持著樂此不疲、享受創作過程的心流境界。
在日常生活,體驗露營的一百種可能
在烏來的溪澗烤麻糬、步行於盛夏的無耳茶壺山、塔門大草原的淨灘行動⋯⋯,「昨日露營」不僅分享跳脫忙碌週間的休日去處,不同於戶外景點的介紹,Jane 的文章經常分享自己感受四季與大自然後的心理狀態,坦誠地寫下徜徉在山的青綠、海的湛藍中如何實踐理想日常。
移轉至台北的這兩年,Jane 不僅維持編輯本業,還多了學生的雙重身份,甚至曾經因為過於忙碌導致身體狀況急轉直下,諸多狀態的轉變讓她嘗試自媒體內容的革新,早期的「昨日露營」像是一本戶外生活的田野筆記,直觀地分享推薦的露營用具、隨手拍攝的露營景象、手工料理等;因為疫情而快速累積的粉絲數量,觸及許多無法出外旅遊、露營初心者,讓 Jane 開始思考追蹤者想看到什麼樣的內容,而心底一直以來有著製作雜誌的念想豁然開朗,她嘗試將日本雜誌的風格帶入專頁,規劃多種專題,像是因應不同時節的露營炊事、分享適合在戶外製作的簡易食譜,或是夏日限定的防曬裝備補帖,偶爾分享的文學書評,是在較少露營而面臨靈感匱乏時,穩定心境的一種管道。
希望沒有戶外活動經驗的讀者可以透過「昨日露營」對其產生興趣,也希望維持自己對於露營的初心和喜愛。
「山的巨大凸顯身而為人的渺小,在感受樹木氣息的同時,能專注自我擁有的事物。」習慣於香港城市的快速、街道紅綠燈的聲響, Jane 笑稱雙魚且上升水瓶座的自己其實經常浮動不已,認為露營當下的心態就像寺廟的鐘聲,時而穩定被稿件、論文追趕的壓力。長年的編輯工作、不斷地採訪及撰寫他人的生命經歷,「昨日露營」成為 Jane 難得能以第一人稱視角,記錄自己生活之處,希望「昨日露營」不只是一處逃逸忙碌步調的喘息空間,在兼顧平日工作與經營個人專頁的狀態,也能將自戶外獲得的平靜心態帶進日常,透過專頁中的文字記述,傳遞如《大武山下》所述——人的心要變成清風流動的狀態。
昨日露營|Instagram: yesterday_camping
明日露營|Instagram: tomorrow_camping
延伸閱讀:換下高跟鞋穿著雨靴,踏上最想走的路途| 森林裡的外交官
執筆/蔡杰寧
攝影/Jane提供
編輯/楊雅筑、杜孟瑀
如果喜歡八卦青年的分享,歡迎持續追蹤我們:
https://www.instagram.com/divination_st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