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台灣受到高齡化與少子化的影響,政府因此持續調整政策,不只是推動了長期照顧2.0服務,甚至已開始規劃3.0。身為Z世代的一員,我曾天真地以為長照議題還離我很遠,沒想到五年前父親突然生病,加上家中還有高齡的阿嬤需要照顧,母親身為家庭照顧者,不僅要工作,還要同時照顧兩位長者。這讓我第一次正視長照問題,並開始積極尋找相關資源,雖然我因過去在長照工作的相關經驗,擁有較多的管道與協助方向,但仍需不斷與家人溝通與磨合,這段過程無比漫長,但就如“預防勝於治療”,從自身經驗中與大家分享,期許讓正在面對長照議題的讀者有些方向與支持。

因為不了解而產生的迷思

「不要去麻煩別人」?

過去做社區探訪時,觀察大部分的家庭仍屬於較傳統保守的家庭,也依然承襲台灣過去舊有的價值觀,而如何打破傳統觀念,也是一項難題。像是我的母親認為家裡的事情,應該要由全家人去承擔,盡可能不要麻煩他人,曾經好幾次為了照顧問題起爭執,每當我建議要幫家人申請長照資源,她會認為是我們不想一起分擔所以才提出,但其實家裡已出現大家身心無法負擔的情形,需要其他資源介入協助。 

「申請很麻煩,還會增加家裡的開銷負擔」?

這是許多家屬聽到長照申請的第一反應,除了要先向社會局申請,在經過一連串的評估後,還要等待A單位的個管師與B單位的服務媒合(有時還可能需要申請其他服務,如身障手冊或中低、低收入戶證明等),實際的服務介入往往要等上兩週,這漫長且複雜的流程讓人感到不安,再加上不清楚長照評估後的經費分配及繳納費用,許多人選擇放棄申請。

 「有外人來照顧,他會不適應啦!」?

這是最常聽到的理由之一。面對外來資源的介入,必定會經歷一段磨合期,但許多家屬以長輩的個性孤僻或內向為由,不願意讓他們經歷磨合期,反而會將其照顧的壓力加諸在家庭成員身上,像是我的父親不擅長社交,有外人來家裡照顧反而會讓他感到尷尬和緊張,因而拒絕接受長照資源的進入。

長時間的溝通與協調之必要

我父親罹患帕金森氏症已經五年,這病症不僅限制了他的行動能力,還讓他開始封閉自己、自我懷疑、甚至感到沮喪,並將生活的全部依賴放在母親身上。但現在,他漸漸接受了居家復能的協助,雖然無法恢復到以前的生活模式,卻讓他有了更大的動力去練習日常生活的技能和進行復健。或許短期內看不到明顯成果,但換個角度想,有新的資源介入,生活也會因此帶來意想不到的變化。

身為家中有兩位以上需要照顧的對象,對我來說,不只是要具備覺察的敏感力,也需要更主動地尋求協助,試著找尋相關資源,若自身能力有限,在溝通這部分陷入瓶頸,也可以請專業協助。

另外,對於照顧者本身,也許你仍背負著許多照顧壓力與重擔,甚至是經濟壓力等,目前政府及民間單位都有針對家庭照顧者相關的管道可以諮詢,即便無法完全解決每個家庭不同的問題,但即便是微小的協助,仍然會有些許的改變。

磨合是必然的,但勇於嘗試就是一條出路

長照服務介入家庭,不僅僅是一次簡單的決策,而是需要多方協助的長期過程。政府與民間單位肩負起引導與支持的責任,為家屬與家庭成員搭建有效的溝通橋樑,可以說是大家各司其職才有的合作關係。而這樣的合作,不僅僅是為了解決眼前的問題,更是給予每個家庭長期的關懷與扶持,就如同機器內的每一顆螺絲釘,互相牽連著,也互相運轉,雖然微小卻至關重要,缺一不可。

延伸閱讀:蔡氏家族裡的張媳婦:瓊林文化的堆疊與累進


執筆/Rivendell
照片/Rivendell
編輯/楊雅筑

如果喜歡八卦青年的分享,歡迎持續追蹤我們:
https://www.instagram.com/divination_studio

Categorized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