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熟悉染織嗎?在認識蚤操染織之前,我對於染織的印象僅限於藍染和市集,但透過這次的採訪,我感受到染織的世界廣闊而神秘,蘊藏著無窮的可能性,值得我們去深入發掘、探尋。
蚤操的工坊位於大稻埕,由光、Zoma兩人共同經營。在美術系畢業前的日子,就讀北藝大的光參與了為期兩天的蠟染工作坊,在實作中她發現蠟具有防水性,可以在其餘區域上色,完成如畫作般的染色創作,與自己過去對染布的認知有著天壤地別的差異。與蠟染意外的初識替光和染織之間的這條路埋下了種子——這也是蚤操進入染織世界的起點。
產品與創作的磨合
我們在初期設計往往會追求複雜的技術,雖然外觀漂亮,但對客戶來說實用性不高,而且價格昂貴,導致功能與價格之間的不匹配,引發產品與創作之間的衝突。
雖然染織的技法和媒材各異其趣,但仍與一般大眾有著距離,蚤操透過不斷的練習與回應客戶需求,使染織品逐漸大眾化、易於親近;較具創意的作品則以展覽、比賽和限定款的形式發展。蚤操染織透過「產品」與「創作」的磨合過程,逐漸確立了自己的品牌定位。
除了產品與創作,蚤操還提供各式體驗課程。手染本身充滿著不可控因素,而每次的體驗課都會遇到不同的學生,打開成品的瞬間如同拆封禮物般獨特且驚喜。Zoma與光發現,來自不同國家的學生在課程中的反應,展現了有趣的文化差異,例如台灣人多重視標準的符合度、日本學生因教育背景的優勢創作節奏較快、也曾有一對法國老夫婦在體驗中一起翻閱書籍確認藍染植物的學名!這些體驗過程的趣事不僅反映了文化的多樣性,也讓染色的生命力得以延續。
「染」與「織」
古時候,染色與織布的順序是先從蠶吐絲或收成棉花開始,捻成線後再染色,最後織成布,因此稱為「染織」,而非「織染」,背後其實有著紮實的文化脈絡。
在日本,數百年的和平時期使工藝得以精細發展,儘管現有的工坊逐漸減少,但專業工序依然存在,設計師能與工坊合作實現設計,形成完整的產業鏈。相比之下,台灣的紡織產業主要以外銷和大規模生產為主,能夠接應設計師需求的廠商較少,使得創作型的設計品牌更難以發展與營運。
由於目前蚤操以手工染色為主,生產數量有限,加上機器設備成本高,從頭開始織造的生產模式難以商品化與推廣。因此,Zoma 和光計畫逐步將織物融入品牌中,讓大家先從認識「織」的材質和形式開始,慢慢進入我們的生活。
文化的多元,台灣的染織
工藝的表現是複雜多變的,我們保留傳統方法,用以應對當代問題和挑戰,這才是工藝能夠持續發展的原因。
Zoma與光分享了他們在日本進修時老師的話:「即使是烏龍麵,只要纖維硬度足夠,也能成為織造的媒材。」這句話不僅凸顯了日本染織工藝的開放性,也反映出不同文化與歷史累積對染織的影響;泰國的「黑莓」植物在陽光下染色會愈染愈深,這便是當地自然環境帶來的獨特染織資產。
蚤操在成長的過程中,致力於將各國的染織文化融入品牌,作為媒材或平台,與喜歡染織的人分享。他們在不同文化中探索,如同環遊世界,將各地的美好帶回台灣,轉化為獨特的台灣染織設計,例如蚤操曾以臺灣文化為主題,在日本名古屋進行觀光推廣活動,製作了老花磚、擲筊獅、傳統燈籠等富有台灣特色的型版讓大家能以繪染體驗台灣之美。而這次在日本進修的和服腰帶作品,則以台灣遶境中的官將首為主題進行設計。
未來,蚤操也期待能與其他品牌跨領域合作,不侷限布料,舉凡電腦殼、手機殼,甚至家具,讓染織的美好能夠擴展到更廣泛的生活層面。
早操,蚤操!
我們一直都希望能為大家帶來色彩的美,包括色彩的魅力、背後的故事,甚至是單純的美觀。無論是旅行、去海邊、爬山還是逛街,色彩都能成為生活不可或缺的亮點。
透過這次深入的採訪後,我對染織工藝的理解已不再僅限於藍染和市集,而是其背後蘊藏的豐富文化與創造力。蚤操的每件作品如同一場「早操」般,喚醒我迎接朝氣的一天,發掘生活中的色彩之美。未來,無論是參與蚤操的染織活動,或是到各處去體驗、認識這門技藝,都期待能與大家一起繼續探索這廣闊而神秘的世界。
蚤操染織:https://www.fleacise.com/
延伸閱讀:以孩童之眼一起看世界!香港藝術家Joanne的奇幻宇宙
執筆/Shiba
攝影/Shiba
編輯/楊雅筑、杜孟瑀
如果喜歡八卦青年的分享,歡迎持續追蹤我們:
https://www.instagram.com/divination_st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