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獨自到東京旅遊時,走訪了曾在 YouTube 看過推薦影片的銀座藝術水族館。

在漆黑一片的展間中,眼前是成千上萬隻被譽為「水中舞者」的金魚優雅地穿梭於花叢與水草之間,在不停變化的光影下搖曳著尾鰭。我用相機記下這一幕的同時,腦海中不由自主地冒出一個疑問:「為什麼是金魚?」

(歌川国芳―金魚づくし酒のざしき。圖/ukio.jp)

原來日本人從古代就是金魚控!

祭典遊戲、浴衣圖樣、燈籠旗幟,日本的夏季隨處可見金魚元素,但牠其實不是日本的原生物種!早在兩千多年前,中國人發現了由野生鯽魚變異而來的紅色魚種,開始捕捉、飼養,並因其珍貴稀少、價值千金,將這群赤紅色的魚命名為「金魚」。

1502 年(室町時代),日本歷史上的第一批金魚於大阪上陸。小巧又鮮豔的魚兒很快受到京都貴族的喜愛,之後慢慢普及至民間,並改良出更多特殊品種。由於金魚的漢字又可寫作金「餘」,日本人將牠們奉為帶來繁榮和財富的幸運物。

江戶時代知名的浮世繪師歌川國芳就曾為金魚繪製了一系列圖集《金魚づくし 百物語》,在他趣味的畫筆下,金魚就像人類一樣會飲酒、彈琴,甚至還能在水底撐著荷葉做的傘?!漸漸地,金魚從最初被王公貴族視為身份表彰的觀賞魚,漸漸變成文人與繪師創作的靈感繆思。

(蜷川実花——Liquid Dreams。圖/https://mikaninagawa.com)

從庭院造景游至鏡頭藝術與日常

為了追求更奇異、特殊的品種,人類不斷對金魚進行基因改造和配種,「龍睛、蝶尾、紅帽」,聽起來詩意又華麗,背後的代價卻是越來越短暫的壽命。

日本知名攝影師蜷川實花向來喜歡這類對比強烈的題材:花朵、金魚和女人,三者的共同點便是「美麗但無法永遠存活」。正因如此,她想用鏡頭捕捉生命最美好的瞬間,藉由飽和繚亂的色彩模糊虛實的界線,捨去生存法則哀傷的現實,只留下極盛的模樣。

(蜷川実花——Liquid Dreams。圖/https://mikaninagawa.com)

「金魚在魚缸裡才是金魚,丟到河裡,它就只是一隻普通的魚而已。」——《惡女花魁》(さくらん)

蜷川實花的電影代表作《惡女花魁》中,同樣可見金魚的身影。在這個講述傳奇藝伎的故事中,多次出現的金魚便被用來指涉那些華服濃妝的藝伎們和男女之間的情慾;花魁道便是她們的水缸,逃離之後等待她們的或許不一定是 Happy Ending,而是更嚴酷的生存考驗。

金魚雖然可愛,卻只能被豢養在玻璃缸中,無法在開放水域中存活,甚至會因為水質不好就翻肚死亡。前陣子 Netflix 討論度極高的日劇《金魚妻》也帶有相似的寓意——以魚缸比喻婚姻與人倫道德的束縛,像金魚一樣的人妻不想在一灘死水中死去,卻又無法自己逃脫,只好透過外遇得到救贖。

(《惡女花魁》電影畫面。圖/IMDb)

金魚的多重指涉:富貴、慾望、束縛

銀座藝術水族館將金魚展示融合竹林、燈籠、摺紙等和風元素,點出金魚在日本美學中的特殊地位。撇除展出形式與動物保護的爭議不談,策展單位在絢麗的光影與閃爍的金鱗間蘊藏的意義,依然值得細細玩味。

除了夜市撈魚的童年時光、金魚只有 7 秒記憶的傳說之外,這些看似悠遊自在的金色小魚,實則在數百年來的文化流轉中從貴族的陶缸到平民的日常,承載著或喜或悲的隱喻。

你心中也有一隻在魚缸裡或銀幕上別具意義的金魚嗎?

延伸閱讀:充滿愛國之情的飲食文化|愛爾蘭人為什麼那麼愛吃馬鈴薯?


執筆/Alice
攝影/Alice
編輯/楊雅筑、杜孟瑀

如果喜歡八卦青年的分享,歡迎持續追蹤我們:
https://www.instagram.com/divination_st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