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是小吃的殿堂,提到府中街,人們第一時間或許會想到飄香已久的「兩元黑輪」,不過,在你不注意的時候,街口開始飄起另一種味道,有點像胡椒,也有點像香茅,也能說是檸檬味。猜來猜去,到底是什麼呢?

循著香味,我們來到一間抓餅店,老闆林森是烏來福山部落的泰雅族,老闆娘劉書則是在永和長大的西拉雅族,兩人分別於2017年與2020年來臺南定居,在2023年的7月開始經營「太陽蔥抓餅」。特別的是,雖然以蔥抓餅為名,卻以全台特有的馬告口味作為招牌,可是名副其實的「過了這個村,沒了這家店」!

▲抓餅裡黑黑的可不是胡椒,是馬告!

「嚇人」的種子變成攤位賣點

小攤起於兩年前,當時身體出現狀況、陷入低潮的書亞選擇用「料理」療癒自我。那時她什麼都做,唯獨抓餅越做越有心得,因此出現創業的念頭。思索賣點時,書亞靈機一動,想起了泰森部落裡常見的馬告,沒想到試菜時卻被嚇了一跳:「這是什麼味道?我才用了這麼一點點,怎麼味道這麼重?我無法!」書亞激動地說,在一旁靜靜聆聽的泰森,臉上的笑意完全藏不住,對他來說——撒那麼一點點怎麼夠味!

在泰雅部落的生活中,馬告是一種萬用香料,可以拿來醒酒、止渴、調味,從醃魚、醃肉,到炒菜、煮湯都能來一點,非常受歡迎,「做菜如果有加馬告,你就看到大家一直往鍋子裡找,搶著吃耶!」不過,泰森與馬告的緣分也同樣是「不嚇不相識」。

「小時候我很渴,我打開冰箱找東西喝,看到一瓶礦泉水裡沉著一粒一粒的東西,沒想到喝下去就像被哇薩米衝到一樣,直接醒過來!」泰森說,這場意外最終以挨媽媽罵作結:「這是大人要用來醒酒用的,小孩子不能喝!」隨著時間,馬告已成為泰森生活中的尋常氣味,而起初擔心大眾接受度的書亞,也在親朋好友的試吃下發現,連小孩子都能接受,或許真的可行,馬告×抓餅的組合因此正式在2023年4月拍板定案。

分心變分享,種子正萌芽

小攤的運行,仰賴夫妻二人的分工合作,由擁有豐厚煎煮經驗的泰森戍守煎台,而味覺敏銳、注重美感的書亞負責試味、揉麵。頭兩個月生意看似步上正軌,但事情並非如此順利,「人家說夫妻不要一起做事,沒想到是真的。」泰森驚訝地說。

做生意時,泰森的溫吞和書亞的急性子太過兩極,在意的細節也截然不同,「因為方便,他在試作時很喜歡用手處理,但我認為要慢慢習慣用夾子,難道之後在客人面前也要用手嗎?」在意客人感受的書亞總是發難,而泰森只能摸摸鼻子,試著改變。在一次次爭吵中磨合,兩人彷彿換上一副新眼鏡,不僅將枕邊人看得更清楚,甚至愈加認識自己。

創業的時間不算長,但夫妻兩人已被無數善意捧在心上,例如,總是詢問「為什麼不賣鍋貼」的阿姨變成推銷大使,定期大量採購冷凍包送給旅居國外的女兒;有天,常常陪雇主來消費的移工送了一個親手編織的手機袋;甚至有客人偷偷拍照,替小攤畫了張超級精緻的畫。

種種「加溫」,柔軟了總是一號表情、渾身是刺的泰森,臉上開始出現笑容,書亞在一旁笑著補充:「他發現自己是看到別人吃飯會很滿足、很開心的人,真的很適合煮飯!」不知不覺,兩人發現分享的喜悅令人上癮,或許生意的初衷早已從分心變成分享,而在溫暖的南方,這份喜歡似乎能一直下去。

小攤作為認識的窗口

「很多人一聽到馬告像胡椒,會覺得辣,但其實不是,它是香的!」訪談尾聲,夫妻兩人一人一句地說起馬告的神奇:餅皮剛下煎台,先是檸檬香,隨著逐漸受熱,才轉變為香茅味;煎好的抓餅若是加上醬油膏,會出現薑的味道,加起司的話則是滿滿的檸檬味!說起來,馬告真的是香料界的百變「椒」娃!

擺攤邁入第二年,常有路人留步成為客人,畢竟馬告之於南部實屬稀奇,即便是南部的原住民也曾誤認:「老闆,來一份刺蔥!」書亞笑著回憶。被滿滿的好奇心包圍,夫妻兩人常是料理兼科普,一邊做著抓餅,一邊介紹馬告還有泰雅族的飲食,過程中,兩人的心逐漸定錨:「我們想用分享的方式讓大家更認識馬告,原來台灣的食材也能擁有如此豐富的層次!」

或許,這份味道就像「台灣文化」這片沃土中的一粒種子,小小的,卻一直在那,等待我們的發掘與認識。如今,它已經飄來台南,正在萌芽茁壯,而你還在等什麼呢?快去尋找那迷人的香味吧!

太陽蔥抓餅|台南市中西區開山路70-1號
營業時間:12:00-17:00(週六)/14:00-19:00(週日至週五)

延伸閱讀:保留純度,作為永恆的懷念|黑輪伯的傳承


執筆/吳芮甄
攝影/吳芮甄
編輯/楊雅筑、杜孟瑀

如果喜歡八卦青年的分享,
歡迎持續追蹤我們:https://www.instagram.com/divination_st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