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欸,要不要去吃火鍋?」無論寒風刺骨,或者暑氣逼人,一年四季火鍋始終在台灣人的美食名單裡佔據一席之地

火鍋的發明最早源自中國商朝的「鐘鳴鼎食」,當時的大戶人家在慶典、祭祀時會將牛肉、羊肉放入大型的「鼎」中,在底部生火煮食。到了清朝,火鍋逐漸變成一種自成一格的料理,不只深受庶民喜愛,就連宮廷御廚都能見到火鍋的蹤影!相傳乾隆皇帝一年吃 200 次火鍋都不膩,就連慈禧天后也是「菊花鍋」的忠實粉絲。

隨著時代的變遷、烹調技術的革新,火鍋在中國不同地區演變六大流派,甚至跨越國界,衍生出日本壽喜燒、韓國部隊鍋、瑞士起司鍋(Fondue)等異國美味。

那麼,火鍋究竟是何時、如何傳入台灣的呢?

鋤燒(sukiyaki)—— 甜鹹交會的奢華享受

(圖/matcha-jp.com)

出乎意料地,有這麼一說,台灣的火鍋之祖竟然是來自日本的壽喜燒?!

據史料研究,日治時期,接受新式教育的台灣知識份子們深深著迷於「鋤焼き」——一種以日本進口的高級牛肉為主角的鍋物。

1911 年《臺灣日日新報》刊登公告:臺南公館將提供神戶牛鋤燒。
(圖/nippon.com)

相較於現代壽喜燒總有五花八門的配料陪襯,當時流行的鋤燒則著重於薄切的牛肉,並在淺淺的鐵鍋中放入豆腐、蒟蒻,食材乾淨,就連蔬菜類也只會加入青蔥提味。

正統的鋤燒醬汁不必太多,蓋過肉片即可,偶爾則會加入砂糖豐富湯頭的層次。夾起一片吸滿濃郁湯汁的肉片,沾上作為沾醬的新鮮蛋液,再配上熱騰騰的白飯享用,造福了不少不愛吃青菜的挑食者!(誤)

沙茶火鍋 —— 隨潮汕移民而來的平價口味

戰後至 1960 年代之間,是台灣在政治、文化乃至民生都劇烈變動的重要時期。當時來到台灣的潮汕人吳元勝,將沙茶與牛肉結合,開了一間生意鼎沸的熱炒店,隨後又於 1946 年在西門町峨嵋街開了全台第一家沙茶火鍋——「清香號汕頭沙茶火鍋」

那時堪稱沙茶火鍋的巔峰時期,西門紅樓一帶到處都能聞到飄香四溢的沙茶香氣,甚至形成了「火鍋一條街」的奇景。

由於價位親民,沙茶火鍋成功征服台灣人的味蕾、擄獲台灣人的荷包,從北到南遍地開花,沙茶也就此成為許多台灣人吃火鍋時不可或缺的靈魂滋味

「清香」第二代吳藩俠之後來台開設「元香」沙茶火鍋,目前由第三代接手經營。
(圖/老西門沙茶,元香沙茶火鍋 Facebook 粉專)

石頭火鍋 —— 台灣人的哈韓始祖

石頭火鍋裡沒有石頭,而是 1970 年代第一股在台灣吹起的韓風。

跟韓國的石鍋拌飯一樣,利用石頭的導熱特性,在高溫的鍋中放入洋蔥、青蔥、蒜頭、魷魚爆香(編按:爆香時鍋邊必須圍一圈不鏽鋼片!不然會被油噴到哭),再加入肉片翻炒至半熟撈起,最後才倒入高湯,將各式蔬菜、丸類一起滾煮。

「先爆炒後煮沸」的料理方式不僅獨樹一幟,也讓鍋氣與湯頭的鮮美更上一層樓。而石頭火鍋的另一大特色,便是店內斗大的冰櫃。石頭火鍋大多採取自助式,冰櫃裡擺著令人垂涎三尺的各式菜盤、火鍋料,以不同顏色的盤子區分價格,供人隨喜好自由拿取,讓用餐多了一絲繽紛的趣味。

(圖/雅香石頭火鍋 西門總店)

關於台灣第一家石頭火鍋的說法眾說紛紜,有人說是曾德,有人說是雅香,也有人說是可利亞。但無庸置疑地,這樣的口味和用餐形式於七零年代風靡全台。而後,麻辣鍋、酸菜白肉鍋、羊肉爐等紛紛登場,台灣彷彿進入了鍋物的戰國時代⋯⋯。

除了上述適合三五好友共食的鍋類,俗稱「shabu-shabu」的單人式火鍋,以及融合夜市小吃臭豆腐和大腸台灣原創鍋物,也漸漸崛起為廣受喜愛的平民美食。無論季節,無論和朋友聚餐或獨行,在氤氳的熱氣中喝上一口溫暖心脾、時而燙口的熱湯,已然成為台灣人對於幸福的共同定義。

所以,今晚要吃什麼鍋?

延伸閱讀:不只跑咖,也要跑滷|專訪《滷肉飯寶島》作者 Chez Kuo


執筆/Alice
攝影/圖片取自網路
編輯/楊雅筑

如果喜歡八卦青年的分享,
歡迎持續追蹤我們:https://www.instagram.com/divination_st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