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去菜市仔的時候,上二樓看了一下,老家看起來被改成咖啡廳了餒!」老爸從永樂市場收租回來時一邊說著。聽見這句話,我不禁停下手邊的事,進入老爸的故事裡,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我們用 Google 地圖搜尋,發現老家確實成了一家小店!老爸指著 Google 地標上的照片,語帶激動地說:「還真的是餒!而且我以前做的隔間還有被留下來!」這個神奇的發現,開啟了我們重回老爸童年生活記憶的路。

永樂市場旁的國華街上,一整排小吃店家滿是人潮的景象依舊,但走上市場二樓,喧鬧人聲幾乎瞬間消失。我們穿過走廊經過一排排住戶,看見許多新的小店安靜且不張揚地隱身在其中,同時也伴隨著許多居民們日常生活裡的物件,老舊的木門、晾曬的衣服、褪色的躺椅……,依然能感覺到往昔的痕跡。

曾經的賊仔市,翻頁至新篇章

在這兩層樓水泥建物出現前,攤販多半是自然而然地聚集於此,有人以物易物的方式交易,甚至也有人透過竊取而來的物資來做生意,因此這裡也被稱為「賊仔市」。

1962年,作為當時臺南第一座綜合市場,政府構想著立體化的市場空間,希望永樂市場的兩層樓都具備商業用途。但這種空間設計不但不符合民眾原本的採購習慣,加上內部因採光不足而陰暗潮濕,並未達到設計當時的期待。除了靠近國華街與民族路外側的一樓店面能夠維持人潮,其他的空間則漸漸沒落,轉為住家或倉庫使用。直到近年陸續有咖啡廳、甜點店、酒吧等新興店家進駐二樓,永樂市場才慢慢恢復生機。

走進曾為老家的咖啡廳,老闆用親切的台語招呼,店裡除了有手沖咖啡,也販賣各種台灣紅茶。裡面的空間對於老爸來說既陌生又熟悉,雖然因應店面的經營而增加了許多新的擺設和桌椅,但他當時改造的裝潢大部分都被留了下來,也變成店裡氛圍的主要特色。當初把房子賣掉時,就像道別了空間,不曾想過重回這個地方,但如今看見空間被好好地再利用與保存,反而感受到一種超越時代的奇妙連結。

從老爸的童年回憶,看見地方發展歷史

後來老爸提到更多在永樂市場生活的回憶,我才知道其實「二樓的家」是他成年後獨居的空間,小時候則是一家五口住在市場一樓。這個一戶只有四五坪大的空間既是家,也是阿公阿嬤做生意維持生計的地方。老爸每天放學後,總跟著阿公阿嬤在市場騎樓擺攤到深夜,販售各式各樣從附近沙卡里巴批發來的衛生衣與內衣褲。

沙卡里巴是1970~80年代臺南市區另一個熱鬧的集市,其源自於日治時期,名稱「盛り場」(sakariba)在日文中意味著「熱鬧之地」或「人潮聚集的地方」。這裡不僅聚集了各種臺南一級棒的美食攤販,在40年代臺灣成衣加工業的發展逐漸蓬勃時,許多成衣批發商也開始進駐於此,所以後來成為全臺南最大的成衣批發市場。

其實永樂市場和我的生活沒有太多連結,腦海中也只剩下零星且模糊的片段記憶,甚至是越來越多的咖啡廳和店家出現後,我才找到契機回頭認識市場。但畢竟這裡是老爸生活了20多年的地方,在聽老爸回憶市場生活的過程中,串起了許多臺南在地生活的文化。

市場不僅僅是買賣、交易的場域,更是濃縮地方記憶與歷史的場所,在不同的時代,用不同方式參與、守望著人們的日常生活。至今,位於國華街與民族路交叉口的永樂市場建築已然成為遊客訪台南的地標之一,在樓下吃春捲碗粿、再到二樓喝咖啡買衣服的行程,似乎成了當代漫步市場的模式。在體驗建築餘溫的同時,我們也引頸期待市場走向未來的模樣。

延伸閱讀:真正的老靈魂,來一場台北城西散策!——新富町文化市場


執筆/姿姿
攝影/姿姿
編輯/楊雅筑、杜孟瑀

如果喜歡八卦青年的分享,
歡迎持續追蹤我們:https://www.instagram.com/divination_studio/

Categorized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