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室長雅筑(揮手),以前身為台北俗,在我心中桃園以南就是中部,而南部往往指的是台南高雄,屏東更是遠的要命王國…(不要鞭我)。但自從前年搬到台南後,我的台灣地理觀有了巨大翻轉,也發現我的台灣地圖上存在好多空白地帶,讓我燃起重新認識台灣各縣市鄉鎮的雄心壯志。

在這之中,新竹即是一個失落之境。「新竹到底有什麼啦?」以前總是偷偷這樣想…。

前陣子有機會走訪新竹,是因為看上了設立於1900年的「東門市場」(正式名稱:東門公有零售市場),它曾是台灣最大的市場,而1977年改建後,則以水泥構造成為全台首座集合市場。當時的「新竹的西門町」裡,B1和一樓主要販售生鮮食品與南北雜貨,二樓為精品服飾、古玩,三樓則是琳瑯滿目的高級舶來品店。

但隨著消費習慣改變,傳統市場的榮景已逝,東門市場的一樓雖然至今仍能見「朝市」的活力,但放眼望去,市場的二、三樓仍是相對地落寞遍地。

白天復古靜謐,黑夜繁華熱情

東門市場腹地廣大、攤位眾多,即使市政府曾宣布將以五千萬經費要改善老舊的建築和硬體設備,但土地、店面的債權問題,使得市府也僅能改善照明、廁所等公共空間,未能針對通風、隔熱防水等問題進行大規模的整修,因此對於長駐的店家來說,「提供更安全、舒適、整潔之市場環境」這五千萬元的願景仍是進度落後。

現在白天走入東門市場,歲月的痕跡隨處可見,鐵門深鎖的店家並不在少數,逛市場的年齡層偏高,實在不足以以熱鬧來形容。但每當夜幕低垂,一樓的日式、泰式、韓式等各國的創意料理招牌燈亮,年輕人群聚暢飲,酒酣耳熱,彷彿幫白天略顯蕭條的市場出了一口氣。這些青年進駐的商店更讓東門市場成為近年的鎂光燈焦點,像我一樣的「非」新竹在地人也驅車前往、慕名而來。

此外,市府更在市場的三樓規劃出「東門青年基地」的空間,以低廉的租金,扶植新竹在地年輕人的創業計畫,目前有咖啡廳、服飾、廣播室等十來間精巧的店家,頗具獨到巧思。

在市場流浪,台式美學的昔今交錯

那天與同行友人懷著探險的精神,走上東門市場的二、三樓,空氣中是潮濕霉味,空蕩蕩的迴廊和陰暗雜亂的角落也透露出些許寂寞,這裡的時間好像是靜止不動的。但也正因如此,在這裡能找到許多被時代遺落的台式美學,不少令人怦然心動的畫面。

現炒的肉鬆香味,老式的招牌字體,看似已與現代脫節,在和煦的日常中仍佔有無可取代的一席之地。傍晚時分,我和朋友站在東門市場外,看著斑駁的老門牌和雀躍步入市場的年輕人們,彷彿一道時空的裂縫,似乎有什麼改變將要發生、正在發生。

近幾年傳統場域逐漸受到重視,年輕一輩對「菜市仔」有了新的期待,像東門市場一樣的「新舊共生」為下個世代激盪出新的火花,也為所謂的「傳統」寫下全新的章節。我們應更聚焦於市場的未來走向,讓整體規劃更加完善,必定能讓台灣的地方創生走向下一個里程碑。(樂觀地希望)


執筆/楊雅筑
攝影/楊雅筑

延伸閱讀:雖然聚在這裡也沒幹嘛…|スナック的條理與他們的斑駁身影

如果喜歡八卦青年工作室,請大家持續支持與關注~~
https://www.instagram.com/divination_st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