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小誌與攝影藝術書以不同的形式擴散到台灣各縣市,例如小誌市集、草率季等等場合,也有創作者或文化工作者聞嗅到這股潮流氣息,市場漸開,攝影或藝術不再只能是休閒愛好,由王建勳、夏婉馨夫婦兩人共同經營的「新泰興被服廠」就是在這樣的時代中,奮力迴游台南的獨立藝術書店。

成為市場裡最熟悉的陌生人

走進台南市中心的沙卡里巴(康樂市場),「新泰興被服廠」的白色燈箱和木質調的大門略顯得格格不入,其前身是店主建勳阿公的老家。1950年代是批發制服與成衣的店面,建勳說,阿公在經營成衣廠時就參選里長,前後總共做了六屆,因此在地方上人脈廣、朋友多,鄰居都知道老里長的孫子回來開店,時常收到左鄰右舍的關心。

開始試營運之後,當營業燈亮起,偶爾會看到鄰居把椅子轉向書店正門,除了關心與好奇,更多時候是對於經營書店的未知、質疑。建勳也說:「以前會不知道如何跟鄰居解釋我們在做什麼,但現在我媽都會自豪地說:我兒子是在開獨立書店的啦!」

新泰興之於地方創生的探問

相較於台南市政府積極推動文創商品化的策略,過去主修文化創意的建勳,反而對此抱有不同的看法。若沒有保留都市原有的紋理使其延續,反倒將不適合的符碼強硬地植入街區,這是人們期待的「發展」嗎?

「這幾年的文創時常在談保護,但我覺得這件事很值得好好思考。」

對建勳來說,保護政策有其極限,與其一味地留存原貌,不如重新思考新的發展路徑。在他眼中,沙卡里巴像是一部劇本,擁有自己的起、承、轉、合,他希望藉著開書店的機會,就近觀察沙卡里巴的變化,抱持著開放心態迎接任何的可能性發生。

韓國「做書」的活力與魔力

除了建勳在藝術領域的研究,主修韓文與傳播的婉馨更為新泰興帶入了不同視角,兩人的不同專業不僅互補,也成就了新泰興的氣質和底蘊。

長期關注南韓出版動態的婉馨,不僅經常與建勳一同前往韓國探訪書店業態,更能從他的神情與談吐中,明白他對於「社區型書店」的認同及讚賞。

近幾年南韓政府推行書籍定價制,明文規定新書的折扣不得低於九折,一本書的價格不管是擺在獨立書店或是連鎖書店,差異並不大,社區型書店因此受惠,不只讓書業的發展更健康,間接地也讓韓國的獨立書店產業更加多元、活潑。

新泰興店內,可以看到許多兩人從韓國帶回來的獨立出版品,種類涵蓋了收錄日治時代的郵戳圖錄、韓戰家庭攝影到20世紀初的雜誌及各式前衛小誌作品,在在可見婉馨和建勳心中的「韓國價值」。

兩人對於挑選出版品各有不同的考慮,婉馨最先注意的是一本書的「文化獨立性」,包含韓國人對於被殖民歷史的觀點,而對影像研究有興趣的建勳,則特別注意圖像元素的獨特性:

「原本我是看不懂小誌的,有陣子約會都去小誌市集、草率季之類的場合,我跟著他(建勳)看,才發現這東西是有市場的!所以在韓國選書時候我關注的是理性與歷史的成分,而他(建勳)可以在我沒注意到的美學價值上提供建議,這一點我們剛好是互補的(笑)。」

希望佇台南時間會留,為書友留一扇門

“彼一工阿明啊,決心來轉厝,蹛都市七八冬了後”
-拍謝少年《望時間會留》

在落腳台南之前,建勳和婉馨都在北部都市中成長、求學,花了大把時光,然而此刻來到台南,不僅只是帶著各自在編輯與藝術的專業重新立基,也在這個過程中學著成為台南人。

建勳認為,台南這座城市的特別之處,在於保守與慢節奏的習氣,雖偶爾會遭受外界的不解,但正是如此的特質讓這城市的美學被保存下來,不隨時間而挪移本來的個性。帶著這一層的理解與認知,建勳和婉馨希望透過書店,讓更多人感受這種台南獨有的魅力。建勳表示:「我們想讓這空間能讓大家坐下來喝杯茶、翻閱書籍,自由地感受書本與空間的對話,不特意去定義這個場所,而是尊重每一種存在,讓空間自己說話。」


“浮浮沈沈 烏雲海湧已經散去

來來去去 留一扇門有我等你”
-拍謝少年《望時間會留》

兩人希望讓書店成為一扇門,連結藝術與空間,讓每位踏進來的人都感受到歸屬,也陸續計畫未來將書店二樓打造成講座空間,豐富空間功能的同時引進更多藝術書籍,並將台灣的創作推向韓國,促進兩國的藝術文化交流。

建勳坦言,因為過去頻繁搬家,對「家鄉」的認同曾一度模糊。但在台南的生活經驗,讓他逐漸沉澱出「家」的意義。「我雖然在台北成長,但我現在覺得:有家人的地方就是家。」

建勳與婉馨的故事,是無數南漂青年的縮影。在看似陌生又熟悉的土地上,他們正用一種緩慢而不打擾的方式,為這裡帶來新的生命力、新的機會。



“等待啊 有一工 人人看見咱的遠見

新的機會 舊的所在 有光的路 我等你來”
-拍謝少年《望時間會留》

延伸閱讀:在台南巷弄中,跑一場藝文馬拉松|專訪南渡策室 x 無有為書店


執筆/黃奕智
攝影/楊雅筑
編輯/楊雅筑

如果喜歡八卦青年工作室,請大家持續支持與關注~~
https://www.instagram.com/divination_st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