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安我是室長雅筑!不曉得各位是否跟我一樣,在忙碌的時候,比起到陌生國度旅行,更渴望稍微脫離日常,到最熟悉的異地休息。對我來說,日本就是這樣的一個地方(…我光是逛便利商店就很開心?)但本人近期沒有出國的余裕,悲嘆,所以這次透過文字,來跟大家聊聊居住日本時的另一個好朋友:ファミレス!家庭式餐廳!

雖然去日本旅遊時,可能沒什麼人會去吃家庭式餐廳,畢竟都出國玩了當然是要吃爆各種美食!!但在日劇裡,在家庭式餐廳嘰嘰喳喳聊八卦、談戀愛、乃至於分手的場景都是經典,這也顯示了家庭式餐廳在日本人生活裡的佔據了極重要的地位。

前幾年很紅的日劇『silent』裡大量出現家庭式餐廳的場景!!(圖片取自網路)
『花束みたいな恋をした(花束般的戀愛)』裡,男女主角的曖昧和分開都在家庭式餐廳…(鼻酸)(圖片取自網路)

一切讓我們回到二戰終戰後。

身為戰敗國的日本,戰後被同盟國(主要是美國)軍事佔領,國中課本出現過的麥克阿瑟也是那時候的駐日盟軍總司令,一面背負著戰敗的世界級屈辱,同時卻也對美國產生了複雜、微妙的情結,戰爭時的鬼畜美英,成了戰後的偉大美利堅帝國,崇美的精神在社會中藏也藏不住。不僅是政治,生活流行文化也受到巨大的影響,例如美國的郊外型居住方式(Suburbanism)在當時也被視為先進的象徵。

在相同的背景之下,速食餐廳(Fast Food,ファストフード)和家庭式餐廳(Family Restaureant,簡稱「ファミレス」、「FR」)就此在日本嶄露頭角,為日本的外食產業帶了新的風貌和潮流,並在70年代浩浩蕩蕩地迎來全盛期。

1970年11月21日肯德基「名西店」一號店(圖片取自網路)

資本自由化後日本社會的新風景~潮啊!

(繼續再聊一下歷史哈哈哈)
二戰之後,美國為了防止日本的軍事主義復甦,給予日本相當程度的經濟援助,協助日本提振經濟,所以大概在1950年代後期,日本的經濟就已恢復至戰前的水準,更進入所謂的高度經濟成長期。而在實行資本自由化之後,小泉政權大舉開放國外資本的進駐,肯德基(1970年@名古屋)、麥當勞(1971年@東京)、Mister Donuts(1971年@大阪)等速食餐廳也雨後春筍地冒了出來…!(延伸閱讀:概觀日本1980s:沸騰混沌的派對時代

之所以把二戰結束這個時間點當作分水嶺,還有一個原因是,戰後出生的人們(俗稱戰後嬰兒潮)在高度經濟成長期告一段落的時候(1970年代初期)也到了適婚年齡,當時因為生活方式與近代已經產生了很大的不同,家庭組成方式漸漸地從大家族走向小家庭。包括景氣好、所得增加等因素,家庭更懂得享受休假,因此,與其住在蛋黃區過著壅塞的日子,更興起了住在郊區、進城採購和用餐,一家大小開車外出的風潮。

1971年『ロイヤルホスト(ROTAL HOST)』北九州市 一號店(圖片取自網路)

走出日常,家庭式餐廳的美式情懷

1970年開幕的『すかいらーく(SKYLARK)』一號店之店內風景(圖片取自網路)

隨著西洋飲食文化大舉攻佔日本的外食產業,日本人的飲食習慣和生活型態旋風式地改變,『すかいらーく(SKYLARK)』(1970年、現『ガスト(Gusto)』前身)、『ロイヤルホスト(ROYAL HOST)』(1971年)、『デニーズ(Denny’s)』(1974年)的「家庭式餐廳三巨頭」在70年代初期紛紛登場。休閒的氣氛、挑高空間、大面玻璃窗,與隔壁桌還會帶點隔間,既開闊又隱密,與當時狹小、幾乎一體成型的家庭空間正好相反(更何況還能吃漢堡、牛排、披薩),滿足了大眾對美式生活的想像,提供了人們一個脫離日常的空間。

走過潮起,家庭式餐廳的潮落與不朽

1980年4月開張的「jonathan’s」練馬高松店(圖片取自網路)

上述種種因素疊加起來,家庭式餐廳的崛起速度銳不可擋,「家庭式餐廳三巨頭」分別在70年代末期達到展店數破百的里程碑。

聲勢看好的家庭式餐廳為了因應更廣大的消費者的需求,在80年代紛紛調整商業模式。例如1980年以「咖啡店」形象作為主打的『jonathan’s』開張、1986年開幕的中華料理專門店『バーミヤン(Bamiyan)』等,家庭式餐廳的種類劇增,店舖數量扶搖直上,形成「在主要幹道上都能看見家庭式餐廳」的盛世光景。

在路邊常常可以看見巨大的『ガスト』(現在也是喔!)(圖片取自網路)

值得一提的是,「24小時營業」的業態出現也大大地影響了80年代。家庭式餐廳不僅成為長途駕駛的「休息站」,加上價格相對親切,成為青少年、情侶間的社交場所,娛樂性也變成賣點之一。但面臨超商的時代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氣勢到來,即便家庭式餐廳調整售價(客單價由¥1020調降至¥700–800),仍不敵超商能「買了就走」的機動性和便利性。最後,泡沫經濟崩壞成為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曾風靡一時的家庭式餐廳熱潮在90年代逐漸消退。

當然,如『ガスト(Gusto)』、『デニーズ(Denny’s)』等的家庭式餐廳依舊存在於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它仍是年輕學生長時間聊天或閱讀的空間,也是上班族加班的首選。(我以前在東京的室友就常常在 jonathan’s 徹夜加班…非常社畜呢)。從美國文化裡萃取而來的用餐形式在日本發展出不同的風格,又成了一種新的日式符號,但近年因健康飲食備受推崇,過不久也許會迎來下一波的外食產業變革,屆時可能又會帶來新的衝擊,也讓人灰常期待下一個世代的「食空間」風景餒!

最後來一張『大豆田とわ子と三人の元夫』劇照~看!又是ファミレス!(圖片取自網路)

延伸閱讀:日本少女漫畫始祖——大正浪漫代言人竹久夢二

執筆/楊雅筑
編輯/杜孟瑀

如果喜歡八卦青年的分享,
歡迎持續追蹤我們:https://www.instagram.com/divination_st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