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的阿公高齡過世(放心!沒有太多病痛),因而比較頻繁地處理長輩相關事務,直到最後塵埃落定骨灰罈安進靈骨塔的時候──我看見骨灰罈上印著「祖籍梅縣」四個大字?怎麼一回事?自有印象以來,爸爸媽媽阿公阿媽都生長在台灣,往上追三代也是台灣人,怎麼會有祖籍梅縣這一回事?
第一次看到的時候有疑問但沒提出,但好奇心隨著瞥見的次數越發旺盛,那四個大字在我的腦中揮之不去,好想知道是怎麼回事,直到第四次看見的時候真的忍不住了,開口問:「怎麼會是祖籍梅縣?」
爸爸說,阿公是花蓮長大的客家人,後來搬家到高雄生活,並結婚生子,就一輩子定居在高雄了。
媽媽說,阿公有八個兄弟姊妹,但後來都沒有聯絡了,再往上一輩的曾祖父是花蓮人,但再更上去就不知道了。
線索怎麼會斷在這裡?太可惜了!那阿公的兄弟姊妹呢?沒聯絡了,無從得知。原本以為資訊就斷在這裡了打算放棄,直到爸爸和阿媽閒聊之際,他隨口問了一句:「家裡有族譜或是以前的紀錄嗎?」
阿媽默默瞥了我們一眼,緊接著說有啊,於是從書桌下變出一本厚冊(?)柳暗花明!太新鮮了真的,那些懸在心裡的謎團終於有解開的一刻,阿媽還加碼說:「你要的話就給你留著了,不然我之後也是回收掉。」阿媽!我心中的解答之書在你口中怎麼如此輕描淡寫!

移民初來台之際
根據族譜上的記載,我們家族的第十一代,約莫是西元1775年前後,乾隆年間從廣東遠渡重洋到台灣的,並選擇了桃園新屋落腳。剛來時都還沒站穩腳跟,有天出門再回家就發現家裡慘遭祝融,付之一炬。又因當時土地劃分不夠明確,地盤爭鬥與資源搶奪更是常有的情況。我們家族看起來應該是輸多贏少(欸),直到第十五代開始會反抗,才勉強扳回一城。並且家族第十六代在1934年攜家帶眷,遷居花蓮鳳林。

雖然很抱歉,但讀到這裡我實在忍不住發笑又帶點同情,渡海搬遷、住處被燒毀、搶資源又不常贏,聽起來非常灑狗血,又著實太辛苦。讀到這裡就更想知道,那我們家的故事,在整個客家族群的遷移史中又佔有甚麼樣的位置?到底是大家都一樣辛苦,還是只有我們家才這麼戲劇化?於是我開始尋找更多的資料。
客家族群的聚散之地
鳳林鳳林,古稱「馬里勿」,相傳蠻荒時代,林木蒼鬱,叢林密佈,山峰壯麗,木蘭纏繞巨木,天然形成,如鳳凰展翅,聚集如林。漢人入墾,觀其形象,遂易名為「鳳林」,而名符合其景也。
根據族譜的描述,第十六代會遷居花蓮,是因為第十七代已經先到花蓮工作,並告知當地開墾的田地肥沃,種出的農作物收成都比西部要來得好,因此說動十六代攜家帶眷遷居,至此落地生根。
而客家族群的顛沛流離與四處移動,大約是大環境的因素使然吧。最早的客家族群搬遷紀錄,是從西元304年,五胡亂華時期開始,從中國北方往中國南方移動,這樣子的大型搬遷有五次紀錄,小型搬遷更是不計其數。而後的明鄭時期、清朝時期,約莫1645-1867年間,又再有客家人跨越重洋到台灣,尋求一方土地安穩度日。即使到了台灣,也要重新再適應語言、文化、氣候等外在環境,移民總是挑戰重重。更別提還有和原生居民之間的磨合與相處。
到台灣之後,客家族群較有記載的大型遷移,分別是日治時期(1895-1945)與戰後時期(1945之後),這篇的書寫就以日治時期的遷居為主,其中又以1925-1935這十年間為遷居尖峰,花蓮鳳林為最主要遷居地。當時客家族群的移民主因,分別就是天然災害、戰亂、就業機會、求學。族譜上的故事正好符合了就業的這一原因。

時代背景之下的推力與拉力
日治時期是台灣東部開展的重要時期,當時的日本政府積極地在台灣開始調查戶口、整理地權等工作,並開始對台灣東部進行有計畫地開發,在那之前因交通不便、原住民已居於此等因素而少有開發。
而後,因調查工作逐漸掌握東部概況與資源,便接著進行計畫性開發。當時有兩大會社推動開發,分別為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開發花蓮地區)與台東開拓株式會社(開發台東地區),並推廣栽種樟腦、甘蔗、林業作物等。這些作物的栽培均需要大量勞力,而使得有大量移民進入花東地區,鳳林地區也是在此背景之下,大批客家移民移入此地。

讀到這邊,可以想像那個搬遷的打算,可能是一傳十十傳百的。除了工作機會這個主因之外,周圍的人也相繼往花東移動的因素,也帶動了當時人們想搬遷的心吧。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之下,資訊不流通,搬遷比起現在麻煩太多,他們怎麼確定搬過去後順利立刻有工作?那個心理的不確定,與想追求更好發展的矛盾心情,我想和現在大家的心情是一樣的吧,想有所突破又擔心不確定的未來。
繼續看資料之後我發現,原來當時有「仲介」制度。日本政府對東部移民進行管制政策,客家人遷移東部的過程中,是有中間人或仲介者協助的。日治時期的移民「仲介者」 與今日所謂的外籍勞工「仲介者」是不一樣的。當時 的「仲介者」與「被仲介者」通常有地緣或血緣關係,兩者的連帶關係較強,因此除金錢利益外更具存在人情關係。就像前面提到的,第十七代已經先在花蓮工作了,才仲介第十六代一起搬往鳳林。

客家:以客居地為家
透過這本族譜與背後的故事,我也是第一次對於客家族群有比較完整的認識,以前都會對客家族群開開玩笑,比如說某某某很客家(精打細算)之類的,但透過歷史也才發現,客家二字的涵義,是以客居地為家。必須離開自己原本的家不斷遷移,於是只能以客居地為家,以他鄉為故鄉。在如此動盪的生活背景下,「客家精神」也順應而生,在漂泊中尋求生存機會,並大膽做出決定,從而培養出勇敢、自帶堅毅、又能適應環境的韌性,實在令人佩服。最後也希望透過我們家族的故事,將這份精神與生命力分享給大家。
執筆/Lucas
攝影/友人的友人─林宥君提供
編輯/楊雅筑、杜孟瑀
參考資料/
・廖經庭 2007 <鳳林地區日治與戰後客家移民之比較研究初探>
・新屋鄉東明村東勢穎川堂陳尾派下陳氏族譜
・花蓮縣鳳林鎮公所官方網站
・屏東縣長治鄉公所官方網站
如果喜歡八卦青年的分享,
歡迎持續追蹤我們:https://www.instagram.com/divination_st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