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剛辦完一場異國風情的草地婚禮,就已經能明白為什麼有人會不想辦婚禮,也能理解為什麼有人辦婚禮會辦到最後不結了,甚至辦完後累到需要長達半年的時間來恢復元氣。

婚禮是一件燒腦的事,辦的過程時常在想為什麼要搞死自己?而且在婚禮正式到來的那天之前,都會有無止盡的煩惱縈繞於心。

本來並沒有要在愛爾蘭舉辦婚禮的計畫,因為家人朋友大多在台灣,找不到驅使我們去執行的動力來源,再加上愛爾蘭的婚禮通常辦在教堂、城堡或戶外的自然景點,例如湖邊的度假村、莊園等,如果這些場合沒有配上溫暖晴朗的好天氣,實在想說:「還是算了?不辦了」

反正這年頭辦婚禮的人愈來愈少了。

頓悟婚禮的意義

在愛爾蘭漸漸回暖的初夏時分,起初覺得辦婚禮很尷尬又沒意義的老公對我說:「教會有些人不知道我結婚了,還幫我宣傳我單身,突然覺得婚禮好像有它的必要性。」

於是,我們決定在教會外的草地辦一場戶外的婚禮,就算在國外我們沒有任何家人,但還是有在這裡認識的朋友們。

辦婚禮宛如第一次當爸媽,凡事都是初次體驗,唯有在親身經歷中,不斷學習與修正,參考過往的習俗、流傳千年的傳統,聽從家人和朋友的建議與經驗,再加上自己的想法,才能打造一個符合想像的婚禮。

傳統與儀式像是一個框架擺在那,任憑自己拾起哪些元素,為婚禮添上專屬裝飾。以台灣的婚禮習俗來說,有著提親、訂婚、迎娶、奉茶等傳統儀式,但隨著時代演變,現今有愈來愈多人選擇捨棄這些繁瑣的過程;而在國外,並沒有這些複雜的傳統禮節,婚禮當天更像是一個單純慶祝的日子,專注於彼此的承諾以及與賓客的歡聚,不拘泥於任何形式。

雖然在愛爾蘭辦婚禮,但畢竟我們都是台灣人,沒辦法完全體現道地的愛爾蘭式婚禮,唯一確定的是我們都想與賓客好好交流。

以「聚」為主「食」為輔

有別於台灣喜宴以吃飯為主的模式,我們在教堂外的草地,以相聚為重點展開一場簡單的婚禮派對。

若愛爾蘭在教堂舉行婚禮,會以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儀式進行(小補充:因為天主教國家的關係,在以前愛爾蘭是無法離婚的,現在可以離婚但是法律條件嚴格)而結束後的派對至多長達三天,每天都會喝到早上,跳舞狂歡慶祝。

可惜我們沒這麼瘋狂,只慶祝了一個下午。三明治、披薩、薯條、洋芋片等方便好吃又好拿的「Finger Food」是我們主要的食物,另外也少不了愛爾蘭婚禮通常都會有的多層蛋糕。

我們省去了繁文縟節的儀式,一起進場,交換誓言。當開口說誓言的那剎那才真正有結婚的感覺,空氣瀰漫著感動,是我從婚禮感受到的獨特魅力。

愛爾蘭婚禮傳統最大的差異

先前我們並不確定愛爾蘭有沒有類似台灣紅包的概念,直到後來,整理收到的東西時才知道,原來愛爾蘭的婚禮賓客都會給卡片,卡片是手寫的之外,最意外的是裡面還夾藏著歐元現金或是禮券!除了卡片,有些人則會贈送禮物,並沒有一定。相比台灣的紅包傳統,好像多了一絲貼心又可愛的氛圍。

也因為這次舉辦婚禮的經驗,學習到了一個婚禮口訣

Something Old, Something New, Something Borrowed, Something Blue.

這是來自英國的傳統,但也在愛爾蘭被廣泛接受。意思是指新娘要攜帶一些具有象徵意義的物品,代表幸福婚姻的美好。當天我身上配戴的耳環是新的、鞋子是舊的、項鍊是借來的,恰巧獲得了一個陽光普照的藍天白雲好天氣。

結束後,愛爾蘭人們說從來沒看過天氣這麼好的婚禮,這麼多年來在教會舉辦過的婚禮無數個,怎麼不曾想到可以辦在戶外?

雖然沒有頭戴白紗,也沒有父親牽著進場,但這段關係確實在眾多親友的見證下更為牢靠和堅定。

當婚禮變得不再那麼必要,找到屬於自己婚禮的意義就變得十分重要。

不管國內外,婚禮都像是種對關係的考驗。在這個愈來愈少人願意舉辦婚禮的年代,如果雙方有共識,不辦婚禮我也認為是種選擇;無論婚禮以何種形式呈現,最重要的是清楚自己為何而辦,或為何不。畢竟,遵循傳統的形式不一定是幸福的保證。

婚禮是一天,但結婚是過每一天。

往後的歲月中,若還能想起回憶裡的亮點,婚禮的日子便是那其中一顆閃爍的光。若逐漸淡忘了,還有照片能證明曾經有被愛包圍過。婚禮僅有一天,在婚姻狀態下生活過日子才是重點,但儀式感能為平淡帶來漣漪,為日常增添精彩。

我想婚禮大概就是這樣的存在,它提醒了我活著的意義,就是感受這些平常被忽略的愛和祝福,其實都在人與人之間相互影響著,讓每個來參加的人都能感受到幸福。

延伸閱讀:我在酒吧坐了一天!泡在酒桶裡長大的民族|愛爾蘭的酒吧文化


執筆/萱頭
攝影/萱頭
編輯/杜孟瑀
同場加映:萱頭YT《萱頭 Head The World》

如果喜歡八卦青年的分享,歡迎持續追蹤我們:
https://www.instagram.com/divination_st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