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面故事:2010年三重先嗇宮256週年神農祭,邀集全台256尊神將到三重遶境祈福(圖片取自中央研究院官網)
說來羞愧,me雖然是個道地三重囝仔,卻不曾正視這片養育我的地方。從三重搬到台南後,反而開始思念起三重的老派浪子情,必須用文字的方式帶大家談一場與三重的在地約會。
傍著淡水河,三重埔早期是大片肥沃的良田,移墾的居民為當時的主要勞動力,夕陽餘暉照亮對面繁華的大稻埕,則是老一輩三重人眼底的回憶。坐落淡水河的左右岸,大稻埕帶動了僅有一橋之隔的三重埔,又因地價的差異,讓許多外來人口選擇在三重紮根。
沿著信仰在地化,廟宇之於三重的意義

說到三重,許多人的直覺關鍵字是流氓、89,我小時候還真的有遇過大哥拿刀在路上追跑,超恐怖(不曉得後續如何了)即便近年來三重的治安問題好轉不少,「雜亂」卻已是三重的代名詞,雖然心有餘辜,但幾經盤查發現這也是有原因滴!(編按:之前在三重租房,發現許多房東會要求出示良民證,此地區特殊需求?!)
如同剛剛說的,三重因地段便利、房價相對便宜,許多遊子落腳於此,因應各種信仰需求,風情萬種的廟宇文化便在三重開花。廟宇是與故鄉的連結,也是異鄉的內心寄託,透過廟宇不僅能看出沿著廟宇而生的同鄉結構,更凝聚了互相照顧的溫情,廟宇畢竟是社區的據點,容易聚集人群與青年,他們出陣、相挺,形成「角頭」「幫派」的原型之一。
除了信仰,三重因早期「靠天吃飯」以務農為主,為求莊稼豐收,其中最有名的是先嗇宮於神農大帝誕辰(農曆4月26日)舉行盛大的祭祀活動,上百尊神將聚集祈福,熱鬧不已。我的母親在三重長大(年資60,直接公佈媽媽年紀呵呵),小時候家中經營雜貨店,據她所說,每逢「三重大拜拜」盛事,店裡的啤酒銷售量是以「幾百箱」為單位計算的,瘋狂程度難以想像。半個世紀前,「舉債宴客」是農業社會的三重文化,顧面子、顧榮譽,積蓄一年半載「請」下去。

雖然因時代變遷,三重大拜拜顯得「太浪費」而式微,人口結構、工作結構的改變(從農業轉至工商業社會)也影響大拜拜的可行性,但這項過去的習俗依舊襯托著今日的「情熱三重」。
台客浪漫,三重人都知道的危險天台

除了廟宇所衍生的狂熱習俗與角頭派系,早年的三重年輕人多,走在流行前段班,因此若說三重曾是電影文化的重鎮似乎也不讓人意外。現址重新路與正義南路口的「天台廣場」,在1950年代是建材行(一樓),由於老闆李瑞軟先生熱愛電影戲劇,便在二樓加蓋歌仔戲台,打造「天空中的戲台」,天台因此得名。
隨著外來人口劇增,加上當時到台北的唯一橋樑是台北橋,從新莊、五股、泰山要去台北都得經過三重,人潮匯集,激起了三重地區的娛樂需求,1950年代後期建材行結束營業,天台轉為商場形式,劃分成一格一格的小店舖供人做生意,戲院的生意也如日中天,據說當時天台隔壁還有公共澡堂、冰果室,灰常熱鬧。完全可以說是三重的大娛樂時代(我自己取)。
不過到了1980年代前後,天台歷經改建,撞球間、Pub、電玩場或MTV卻無一起色,甚至也曾遭祝融之虐,現在則以略顯雜亂的綜合商場樣貌佇立於老地方。天台是爸媽口中的「聲色場所」,但卻也是他們年輕時「浪流連」的集大成,甚至還像是戀情的催化劑勒。(不管哪個年代的人就是很愛去一些有點危險色彩的地方約會 嘻嘻)

三重製造老牌約會——「走,今晚帶你吃里約」

講到戀愛,就不得不提到天台附近重新路上的大三角窗——「里約餐廳」。從1973年開幕至今仍屹立不搖,伴過一代又一代人的青春愛戀。聽我的叔叔阿姨們說,7、80年代的交通日漸發達,約會時常往台北跑,但「三重里約」是他們都經歷過的羅曼史。「齁~去里約吃牛排~很飛炫!」
現在在同一個街口,里約的招牌換了,老派西式的風格也不如過往那麼「蝦趴」,但談戀愛時騎著摩托車經過,還是會拍拍前方人的肩膀說「我們改天去吃里約吧!」彷彿那是一種印記,即使已經斑駁,仍是屬於三重記憶裡的復古粉色系。
區域內坐擁九座橋的三重,彷彿是連結台北市的玄關口,導致我也經常騎錯橋,繞來繞去還沒離開三重(路痴阿姨有練過小朋友不要學)…。近年來也因為交通的便利程度而房價大漲,有越來越多在北市工作的人類選擇居住在三重,好險我土生土長入場得早?(恩?)
加上早期來自中南部的移民背景,蔚為雙北最好吃滷肉飯的今大、五燈獎、蓮霧等三重名店都是偏甜口味,一直以來都有很多慕名而來的饕客。有機會的話,也希望大家去三重晃晃,相信大家會在其中掌握到一些三重的俠氣,以及不同於台北市的悠閒和漫步。

認識自己的Place,就像挖掘自身Identity,非常有趣,下次也讓我們聽聽各位家鄉的故事ㄅ!我是室長,大家下次見!
延伸閱讀:真正的老靈魂,來一場台北城西散策!——新富町文化市場
執筆/楊雅筑
編輯/杜孟瑀
如果喜歡八卦青年的分享,
歡迎持續追蹤我們:https://www.instagram.com/divination_st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