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室長!大家聽過《原子習慣》這本書嗎?它2019年出版後爆紅,是熱銷排行榜的常客,但在我開始這篇文章前,我必須向他致上一百二十分的歉意。

我錯了,原子習慣。你不是雞湯書,你是一本有意義的工具書,你是神話…。

裝睡的人叫不醒!每個「啟動」都源自於覺察

身為一個熱愛規劃的J人,從不覺得自己的工作或生活方式有何問題,直到今年2月進入店舖籌備、開幕(我和先生開了一間居酒屋,這又是另話了…)和翻譯工作deadline的夾擊,我幾乎毀滅。行之有年的運動訓練停擺,所有的行為模式被打回原始動物形態,啤酒成為日常,安慰或說服自己那是「犒賞」,把自己吃肥了,精神狀態也每況愈下。

終於在七月的某一天,腰痠背痛的問題襲來,因為攝取過量的咖啡因和菸酒,一直覺得胸悶、呼吸不順。著實嚇一大跳,我才31歲耶!再不把自己拉回正軌,我應該也只有英年早逝這條路了…。

這樣的自我覺察(或類似自救的心態)其實並不困難,但真的去執行些什麼的人,為何少之又少?我也想過不只一次「下個月開始不抽菸」「下禮拜不喝酒」「下一餐開始飲食控制」…諸如此類。後來才發現,我們總是習慣找一個看似有意義的起跑線作為分界,以約束自己,不過那是啟動,但絕非行動。

這次我下定決心改變生活作息的原因很簡單,是因為想要健康地陪伴身邊的人;而確實執行(包含重回健身房、戒掉抽菸習慣)並且成功的方法倒是很特殊…我讀了《原子習慣》這本書…..。


在開始之前,必須定義自己是誰

書中談到的第一個概念,也是開啟我大腦不同開關的重要思維!——焦點要放在「成為某一種人」,而非得到某一種成果。

剛開始戒菸時,什麼都可能是誘惑,身邊抽菸的友人,曾經抽菸的位置,習慣抽菸的時間點(比如吃飽飯來一支)。這些誘惑像是惡魔一樣,彷彿在告訴自己「抽一根沒關係吧?」

以前我總把「戒菸」當作是一種犧牲和失去,試著減量,但卻堅持個兩三天就踢到鐵板,直到讀了《原子習慣》我才掌握到一個重要的原則:你要告訴自己「我不抽菸」,而不是「我正在戒菸」。這種心中的自我認同是很重要的,當你反覆灌輸自己是個「不抽菸的人」,那麼對你來說菸品的需求根本不存在,你想要成為哪種人?釐清這一點,絕對是開始的第一步。

錯誤的二分法讓你誤以為必須在養成習慣與獲得自由之間抉擇。其實,這兩者反而相得益彰。

破除惡習最好的方法?

印象很深刻的是,這本書有一個小段落,作者也拿戒菸當作例子。他說:「你以為自己在戒菸,其實你根本沒有在戒除什麼,因為香菸對你根本沒什麼好處。」這背後隱藏的動力是「讓你的惡習變得毫無吸引力」,當你不再期待抽菸能帶來任何益處,就沒有抽菸的理由了。(所言甚是)

所以這次戒菸,我便決定不再以「減量」為方法,減量只是在為自己創造例外、合理化自己抽菸的理由(例如今天真的太累了我抽一支等等)。從第一天起我除了反覆確認「我不抽菸」的身份認同,也建立「戒菸兩週後皮膚說不定會變好」、「一天不抽菸就存100元」(菸大概一包一百)等正向的獎勵回饋,直到抽菸這個習慣甚至不再是個選項…。


一項習慣必須讓人覺得愉悅

過了一週,很明顯地我越來越少想到「菸」,就連朋友在身邊抽菸,我亦索然無味,反而覺得他們好傻(?)因為我已經用體感了解到,「戒掉抽菸,什麼都沒有失去,反而在健康、活力、信心、自重、自由上得到正面成長。」這就是我內心最直接的愉悅來源。

這邊我要澄清一下:抽菸完全是個人選擇和自由,並不是說抽菸的人都是笨蛋,或都是不好的人,只是我的身體狀況促使我必須戒菸,我一點也不討厭會抽菸的人。(除了邊走邊抽菸的人-.-)

那麼,如何持續這種「愉悅感」呢?我使用的方式是追蹤習慣。我在手帳上畫格子,只要一天不抽菸就塗上顏色,代表任務達成,堅持幾天後,你會因為不想中斷連續記錄,而持續這項行動(同理也可以適用在運動、讀書等習慣上)。聽起來這個做法還蠻幼稚的,但它就是灰~常~有用。

追蹤習慣不僅是對自己誠實的一種表現,同時也會因為「具體達成」而受到激勵,知道自己正在前進,就更有動力在那條路上繼續走下去。

講多了又很像雞湯!煩ㄟ!

總之,我很喜歡原子習慣的概念,每天進步一點點,一切自然會慢慢累積。(人家都說一天只要進步1%,一年會強大37倍…但我數學不好不知道如何計算)

不過最重要的還是覺察自己的狀態,並不是鼓勵大家非得做出什麼改變不可,如果目前的生活狀態很好、凡事都滿意,當然無需改變什麼。但如果發現自己狀態不理想,需要一點調整,卻又不知道該怎麼開始、怎麼持之以恆,或許能在書裡找到一些靈感也說不定!

*本文絕無業配
*歡迎出版社或戒菸基金會的合作邀請….

延伸閱讀:室長開聊|2023年度選書:給依然迷茫的你


執筆/楊雅筑
照片/楊雅筑

如果喜歡八卦青年的分享,
歡迎持續追蹤我們:https://www.instagram.com/divination_st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