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長again!由於最近工作室舉辦了《認識當年摩登日本Real Life》聚焦在1980-2000年代前後風格轉變的系列講座,讓我想起幾年前我對於80年代日本的熱衷,甚至還寫過一個筆記。藉由這次機會整理一下,也分享給喜愛藝術的朋友們,一起看看1980這個具有代表意義的年代!(btw不要太訝異,平時瘋言瘋語的室長主修是藝術文化研究啦><…)
2018年年末開始,日本各大當代美術館突如其來地聚焦於80年代,例如大阪國立國際美術館的「ニュー・ウェイブ現代美術の80年代」(New Wave: Japanese Contemporary Art of the 1980s),或是在金澤、高松、靜岡美術館巡迴展出的「起点としての80年代」(Starting Points: Japanese Art of 80s)。不僅回顧1980年代的日本社會動向,也一併展現了當年的混沌和狂熱。
為何我們需要談起80s?
為什麼2010年末期是個80年代的好時機呢?我認為,這也許跟日本今年正式從平成走向「令和」脫不了關係。
1989年,日本結束昭和時代,平成拉開序幕,1980年代即是昭和年代最後的十年。與時代道別之際總是蘊含著爆發性的力量,而2018年則是平成的尾聲,為了迎向新時代,總得梳理被時光堆積而成的閉塞感。
介於70年代的「物派」(關根伸夫等人代表)和90年代的「Neo-Pop」(村上隆代表)之間,80年代的日本藝術SCENE是一次斷層,在這個轉換期間更能看見一場激烈的位移。
1980年代,光州事件(1980)、伊拉克戰爭爆發(1980)、愛滋蔓延全球(日本第一位患者認定發生於1985年)等等,全球情勢發生巨大的變動,包含東京迪士尼的開園(1983),也象徵日本正式進入消費社會。隨之而來的是泡沫般的好景氣,社會瀰滿的一股派對般的樂觀主義,聲嘶力竭地宣告要擺脫舊時代的決心。
而在藝術史的大敘述中,純繪畫已不再是改寫藝術史的英雄角色,當時的社會氛圍告訴藝術創作者,從過往的規則中解放的時候到了,藝術家們並開始摸索多樣的媒材,為1980年代下了鮮豔的註腳。
跳脫純白空間,藝術家的「思想」成為主角
80年代,日本藝術動向還有幾項的轉變,包括「貸畫廊」(Gallery等=大型美術館以外的展示空間)的展示系統被廣泛利用。自主性的企劃展增加,年輕的創作者得以較自由地發表作品。
另外,美術館以外的可能性也開始被重視,隨「公共藝術」(Public Art)這個詞彙從歐美傳入亞洲,日本也承襲了新的潮流,陸續展開了一些野外的雕刻展。作品跳脫純繪畫的框架,不僅添增了公共性,更是包攝了對社會議題的探討。
若要談到80年代興起的藝術家,除了上述的橫尾忠則、大竹伸朗,曾經參與威尼斯雙年展,以LED燈作為媒材揣摩時間的永恆性的宮島達男;長年以都市、廢墟為題進行創作的川俣正;或是以模擬名畫討論性別議題的森村泰昌;主張藝術的「遊戲性」的中原浩大…等人至今都仍在日本藝術界佔有重要的地位。
80年代的日本,在景氣高騰的背景下,藝術家的種種嘗試可說是膽大心細,與多種媒材對話,透過藝術表現,對社會既有的概念提出異議。
甚至在1985年日本首例HIV被公布後,藝術家也奮力抵抗社會上的偏頗言論。在科技與媒體環境巨變的當時,藝術家的思想與表現的突破也備受高度的期待。
在1989年進入「平成」年代後,與經濟盛況一同沸騰的1980年代藝術並未死亡,而是因通信網路的發達昇華至另一種更多元、多手法的時代。科技時代的到來讓80年代的苦戰宛如過眼雲煙,但至今回首,若沒有80年代的藝術家一步一腳的耕耘,日本的藝術發展可能不會有今日的綻放。
敬一個時代,也期待過往的積蓄助日本跳脫溫吞和窠臼,帶來一場激烈的變革。
延伸閱讀:守護那件你熱愛的事:《サウナの梅湯》傳統錢湯的新時代
如果喜歡八卦青年的分享,歡迎持續追蹤我們:
https://www.instagram.com/divination_st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