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在台北、長在台北,卻對於萬華一帶好是陌生,僅有的認識還停留在多年前的電影《艋舺》(笑)。趁著元旦假期,約好友來一場老派的城市漫步。穿梭在曲折隱密的巷弄間,遇見一處造型奇特、與周遭的鐵皮住宅格格不入的灰色建築。

實地造訪號稱台北最酷菜市場的「新富町文化市場」,彷彿走進了歷史課本上的圖畫或是地方耆老的回憶裡,在新舊時空溫柔對話的縫隙裡,喚醒血液裡懷舊的老靈魂。

(圖片取自忠泰建築藝術文化基金會官網)

封存老萬華記憶的低調古蹟

倒帶回 1935 年,龍山寺的東南方悄悄崛起一座 U 型水泥建築,形狀宛如馬蹄磁鐵,那便是當時的「新富町食料品小賣市場」。30 多個攤位擺滿生鮮雜貨,市場熱鬧非凡,是台、日主婦料理的食材寶庫。

然而,隨著周邊流動攤販的興起,以及環南市場和東三水街攤販集中場的競爭,新富市場逐漸沒落,攤販也紛紛遷出。但也正因如此,讓市場得以完整保存日治時期的建築原貌,並在 2006 年被指定為市定古蹟。

新舊交融的文化魅力

2014 年,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的「都市果核計畫 Project UrbanCore」取得新富市場的經營權,透過創新的策展、課程、市集,將老市場變身為一座複合式的創意基地。特別的是,即便換上了新裝,市場依然保留不少時光的痕跡:漫步在寬敞明亮的場館中,在舊報紙堆前駐足翻閱,發現展示的木臺是當年攤商留下的攤臺;抬頭一望,又發現頭頂的照明竟是蒸籠(!)

館方巧妙地運用細節佈置消解時間的隔閡,新潮的拍貼機與乘載 90 年記憶的舊物共同存在,宛如一場特別的尋寶遊戲,期待當代年輕人能透過這些歷史註記,一點一滴挖掘阿公、阿嬤那一輩的生活光景(編按:那天還意外目睹了米老鼠現身,不知道能不能算是增加 local 氣息的神秘嘉賓?!)。

充滿人情味的生活博物館

昔日的競爭對手「東三水市場」現在則變成了好厝邊,讓民眾在參觀市場簡史之後,能馬上回味菜市場的庶民氣息。甚至還能外帶油飯、滷味等小吃到室內的「萬華世界下午酒場」搭配日本酒享用,可惜當天用過餐才造訪,只能含淚錯過⋯⋯。

傍晚時分,買菜的人潮散去,攤販們卸下營業時的吆喝與殺價攻防,與隔壁的小販閒話家常。一邊隨意走逛、一邊聽著他們口中的家常,方才在展板上讀到的那些採訪故事,全都變成眼前真實上演的可愛日常。任由時代更迭,市場裡的親切氛圍,始終濃厚如昔。

既然當天無福享用市場的美食,那就到園區內的昭和風咖啡廳「tokyobike cafe」坐坐吧!這座獨棟日式木造建築的前身是市場事務所,現則由日系單車品牌經營。秉持著 “Tokyo Slow” 的品牌理念,像自行車之於車水馬龍的都市,提供大家一個喝杯咖啡、發發呆、讓日子慢下來的小天地。(編按:私心推薦古早味滿滿的麵茶牛奶)

在新富町文化市場及其周邊,我們看見它以舊的身軀交織新的靈魂,不僅優雅地複習歷史變革的軌跡,也靜待新的旅人來訪,在這裡續寫屬於下一代的艋舺故事。

新富町文化市場|台北市萬華區三水街70號
官方網站|https://umkt.jutfoundation.org.tw/

延伸閱讀:室長開聊|打臉三年前的自己?!當我真正走進菜市場⋯


執筆/Alice
攝影/Alice
編輯/楊雅筑

如果喜歡八卦青年的分享,
歡迎持續追蹤我們:https://www.instagram.com/divination_st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