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k-ke-hó 我是室長。就在上週,我從台北搬到台南的南漂之旅正式滿半年了!(正在被太陽烤熟every day)

來台南的原因,是陪伴另一半返鄉實現他的開店夢想,畢竟我這個人,任何地方都能住得愉快而且完全不怕無聊,再加上原本就對台南頗有好感,就把包袱款款搬過來了。至於包袱款款收拾行李的這段過程,現在回想起來還是很痛苦,在此也奉勸大家沒事不要買太多東西….。

雖然台灣南北距離不到400公里,但南北生活的體感還是差很多,雖然沒把握我能完整地把心裡的想法化為文字,但還是希望給考慮要漂向南方的人參考。

偶爾還是會想念鹹鹹的羹湯和米粉

戰美食,我肯定贏不了正港的台南人。來台南終究是要胖幾圈的。不只是國華街等等的熱鬧地區,走到哪都有好吃的牛肉湯、肉燥飯(北部叫做滷肉飯),而且很多肉燥飯只要10元或甚至免費,嚇壞我了。

但在台北居住時,早餐大多都是在吃土司蛋餅的那種早餐店解決,甚至也經常不吃早餐,所以剛到台南時很難適應「重量級早餐」(雖然有夠好吃)。因為好奇這個牛肉湯文化是哪來的,前陣子去了善化牛墟,那邊是台灣現存的三大牛墟中最大的一個市集,到了現場真的太衝擊,人潮非常多,有大排長龍的牛肉湯店,也有叫賣魚貨、挑選蒜頭的阿姨們、一整車的粽子,還有大中午就台啤上桌的阿伯們。

總之營養價值滿滿的牛肉湯來到這個世上,為我們帶來許多美好。住了半年,其實牛肉湯當早餐暖暖胃竟然也覺得不錯,倒也無法天天吃就是了。

此外還有像是肉粿、魚羹等等許多熱量高(?)的食物,也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為我們加油打氣,但是,真的好甜呀。

台南的甜是眾所皆知,米粉、羹湯乃至於醬油都是甜的,另一半的阿嬤家滷肉或炒飯也都略甜略甜。關於食物的論戰很多,我不覺得有哪一種是正統,台南的朋友有說過台北的米粉湯豈不是米苔目嗎?(笑倒)阿姆阿姆。

一個理想得以發酵的城市

剛成為台南居民時,有一個很不能適應的問題,就是「廟會」。中西區是全台廟宇密度最高的行政區,而因為每個神明的生日都不同,幾乎每週都有廟會!每週欸!!我這個見識淺薄的台北俗真是腦袋爆炸。但與其說是信仰,我覺得在台南很像是跟神明一起生活著,哪裡有廟會、普渡大拜拜或是哪裡要建醮了,都是生命力的展現。

我知道正港台南人(或是居住在這更久的人)會說台南很無聊、沒地方去,或是因為天氣太熱、觀光客太多,所以根本都躲在家裡哈哈哈哈哈。但在我看來,台南是非常有文化創造力的。

我常在想,如果一座城市只有連鎖店、大型購物中心,變成走到哪裡都一樣的均值城市,那未免也太無趣了吧?台南肯定是一個理想得以發酵的地方,巷弄裡總是有驚喜,走在哪裡都可以做自己,不管是咖啡廳、酒吧或其他各類型的小店,這十幾年來雖有繁盛、有閉幕,但我想許多人都是因為對這座城市有盼望(還有愛),所以才選擇在這裡開店創業的。

***但創業還是很累,請大家多花五秒想清楚…

而且很有趣的是,台南人真的是我見過最以自己城市為榮的人類!

自己人可以嘴台南不好,但只要其他人罵台南,就等著給你好看了。這團結的底氣,大概也歸功於城市所賦予的光榮感吧?

看見南方的敘事可能性?

最後,雖然才居住半年,很難說自己是個台南人(自我認同目前還是一個三重人),也不覺得自己有多了解台南的生活方式,但也已經意識到台灣以台北為中心的敘事方式有點異常。

台北是首都,但不是全部,更不是台灣的中心。這幾年,「我要來去台北打拼」的觀念明顯已經不如以前強烈,台北的生活方式也並不再是所有人的嚮往,創造南方的敘事觀點,似乎比以往更為重要。

這幾年的南方熱、南國凝視,也在在地訴說了這種期望和覺醒。南方不再只是一種鄉愁的體現或是被凝視的對象。井然有序或者不受拘束,每個地方本應有自己的樣子,畢竟每個地方,就連看見的天空都有些不同嘛。

也許會就這樣在台南住到老,也或許未來某一天又會再往不同地方移動,能愛上自己所居住的城市,為城市留下記述,實屬滿足。

好了,今天早餐要吃什麼呢?

延伸閱讀:室長開聊|打臉三年前的自己?!當我真正走進菜市場⋯


執筆/楊雅筑
照片/楊雅筑

如果喜歡八卦青年的分享,歡迎持續追蹤我們:https://www.instagram.com/divination_st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