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像,點進這篇文章的你應該是愛書的。

我是文章編輯雅筑,在正文開始前,我要先為自己在「買書」這件事的失控程度,向錢包君鞠躬道歉…。身為一名職業已婚女子,經常感覺是被工作與家務事夾殺,所以其實我每年的閱讀量也不過60本上下,完全不是什麼驚世駭俗的數字。但為什麼買書的開銷,卻如此令人皺眉?

一方面是放縱了自己的欲望,又高估了自己消化量,但同時也必須把部分過錯推到做書者的身上。總有那麼一些時候,買書根本是無關書名、無關作者的。被文案打中…買!好漂亮的書…買!所以錢包君,您辛苦了。

說到做書,當然會想到編輯、企劃等角色,但「裝幀設計」一角卻容易被讀者遺忘,常以為書本都是天生就有書皮。不過我也好奇,書籍市場不是逐年式微嗎?那麼投入做書的人,圖個什麼?因此我向追蹤已久的設計師 Bianco 拋出七個問題!決定不藏私地分享給大家。


人生的目標常常是邊走邊發現的

Q1:Bianco 是在什麼魔幻時刻,被設計大神抓去的?什麼時候感知到「設計」在生活中佔據很重要的地位?

我是聯考世代的末端,那時候也沒有網路。只知道自己從小就比較喜歡畫圖,會在考卷上畫圖的那種人,並十分享受孤獨。但一直到大學都還停留在畫畫=畫家這樣封閉的想法。大學轉系去了全校最靠近畫畫的科系是廣告系,但讀完才知道敝校著重企劃公關、創意思考,其實也沒有教到畫畫…. (所以其實是選錯校?

但就這樣跟著流水人生進入一家本土廣告公司。記得當時是設計菜鳥的我看著AD在排一張奶粉dm,一開始他用黑與白兩色加大大的數字排的草稿,我對他說:哇你好會排,這樣很好看耶!但他卻說:「什麼,我都還沒做完。這是沒完成的樣子!」。又加了一些漸層底色、強烈對比色與更多的爆炸框上去,放大紅色拉長與陰影的數字,畫掉原價的斜槓,濃妝豔抹變成了一張掉在路上我也不會撿起的DM。於是當時從天上掉下來打到我的是:「我們為什麼要花這麼多時間做這樣的東西呢?」當然因為各個行業用途不同,我不能用現在書本設計的角度去看一張傳單。只是這個時刻才知道或許這不是我要的。

懷疑自己的日子裡,定期會有雅典書店送國外廣告年鑑、設計類書籍來公司兜售。我則非常享受在些書本裡挖寶的感覺,裡面的作品都好棒,摸著一張張書頁,希望自己有一天可以做出讓創意人、設計師看的書。攝影也好、插畫也好、設計作品也好,這是我開始萌生的想法。

另外一直也很傾心收集紙張和空白筆記本。人生的目標常常是邊走邊發現,也不是一職定終身的。很開心自己後來轉職到了出版業。或許是我比較傲嬌,可以走進書店、圖書館就看到自己設計的封面,書衣摺口上有打上名字,就覺得有種腳踏實地的安心感。

Q2:設計之海那麼廣,平時也畫插畫的 Bianco 和裝幀設計的緣分是怎麼開始的?還記得第一本作的書是什麼嗎?有沒有留下什麼難忘的回憶、警惕等等呢?

沒有智慧手機的時代喜歡閱讀,幾乎一週一本。從廣告公司離職後我就投履歷給當時最喜歡的出版社,問他們有沒有在徵人,這麼巧合就進去了。但當時連怎麼排版都不知道,軟體也不會用,趕快買了書自學了一下。中間結婚生小孩中斷工作,又跑去倫敦讀了一年的設計和插畫後才繼續回原出版社上班,這時候才開始比較穩定。一方面補足了我從小沒學過設計與畫畫的自卑感,一方面也因為要還留學貸款,必須穩穩的工作才行。(人生最好的老師叫做壓力與困境?)

設計的第一本書,是《關電台司令什麼事啊?樂評人小樹的音樂創意美學300擊》NON-LINEAR Music Co. Ltd。也是我拿來當英國雜誌設計課的期末作業。警惕…是明白了作業是一回事,遇到客戶則完全是另一回事。裝幀設計也是需要和作者、編輯來回溝通,不是自己喜歡就可以的。設計中沒有一件事情逃得了溝通。


做書籍裝幀設計就像是一種「沈浸式通靈」?

Q3:除了事先閱讀書籍內容啟動感召,或是在設計的當下播放適當的音樂等等,您認為擁有何種特質的人尤其適合為書籍做裝幀設計呢?

裝幀設計因為要包裝的是書中的文字,必須用你的設計去呈現作者想表現的情感。理性地說,算是共同創作的一種。所以必須找到一個設計者和書本溝通的頻率,並把這樣的東西讓閱讀者看到。

音樂只是陪襯但非常必須,讓我可以更進入當下的狀態。像排韓文雜誌版型一定要聽韓國indie、日本小說就會聽初戀原聲帶,假裝自己今天是日本天、韓國日,就身在作者書寫的當下。做稿時,音樂就是我的咖啡因。

裝幀設計是書與讀者間的一個橋樑、一種翻譯、一種誘導。總不能門口做得像是麥當勞結果進來吃是小李子清粥小菜。

我覺得除了自己的美學素養外,能夠進到書的世界,並享受閱讀的人都很適合。

Q4:「靈感」這東西,有時候可能再怎麼呼喚也不見蹤影,請問 Bianco 是否有大卡關、毫無想法的經驗呢?如果遇到這種情況,如何突破撞牆期?

通常在提案前幾週會先把書稿看過(尤其小說一定會看),把有趣的點畫下來,然後就放著做別的更急的事。等到接近提案日會再 review 一次,更深入上網搜尋一下書裡提到的資料,如果是已經有影視文獻的作品,也會找來看看。這時候通常都會有幾個想法跑出來了,把草稿和想法在本子上畫下來,就安安穩穩地去睡覺,讓想法在夢裡繼續發酵。我相信夢和腦袋,它每次都不會讓我失望。

撞牆期真的很痛苦,如果真的想不出來,我會去書店走走翻翻大家做的書,或是去看一部恐怖片放鬆一下,更職業傷害的話就是會去大吃什麼和牛燒肉! 但至今沒有開過天窗,所以⋯⋯(呸呸呸)但當然也有提案過不了的例子,如果重新提案大改三次都沒有過,我通常就會放棄了,不會太掙扎,或許就是不適合這本書吧!


基本上「知識」這件事是沒有減少的

Q5:近年來,無論是書店的存亡問題,或是實體書終將被取代的「傳說」等皆受到人們的紛紛議論。從書籍裝幀設計師的角度來看,您觀察中的書市現狀如何?同時,支持著您持續做書籍設計的關鍵因素是什麼呢?

不想傷大家的心,但出版業確實越來越不景氣,原本首刷2000本到現在可能只有500本,並且也不是每本書都有預算可以做書衣、用美術紙。書店也關了不少,但相對也觀察到書店從市中心外移到衛星城市,像是新店、板橋、基隆,也算是讓閱讀深入社區的一種。如果一社區有一書店,或許是個很好的重新啟動。

電子閱讀器也確實越來越普及,因為價格便宜,讓人可以更無負擔地取得內容。所以基本上「知識」這件事是沒有減少的,只是大家的選擇不再只有書本。這是趨勢,也是逃不了的命運。

繼續做書的原因…自己也不太清楚,就是喜歡閱讀、喜歡紙張的觸感、喜歡和書共同創作,喜歡翻摺口、喜歡去書店散步。每本書都有不同的故事,人類的創意好深好深,做不完的。也欣賞職人這樣的精神,一輩子把一件事做好。信義商圈中間的掛旗都已經變成電子看板,海報都是會動的影像,或許不久的將來,書就是哈利波特世界裡的樣子!但希望那時代僅存的紙本書中,還留有我的名字。

Q6:Bianco 曾於倫敦留學,工作上也有許多跨國的經驗,請問您認為在國際中,台灣的平面設計產業有什麼強項?又有什麼可以繼續努力、前進的方向呢?

台灣的設計師像一種介質,像一杯水,滴進日本風格、韓國風格、自有的本土文化攪一攪變成自己的特色。但因為書設計還是和書本身內容是更有關係的,設計師風格我覺得還是退居書本的後面,永遠都是和書共同震動。

Q7:最後,雖然看似有點離題,但如果將來有機會您搬家,哪個城市會是您的首選呢?您覺得一座城市對一個人的影響是什麼?

希望在各個城市中游走,不會只待一個城市,就帶著一台筆電。
但現在有小孩要讀書真的好難,我只能幻想他長大的那一天。

在陌生城市裡光從airbnb到超市的路上就是新鮮的了。扣除掉你還會有一天一萬步鐵腿這樣健康的bonus、好吃的開心果冰淇淋之外,也可能是八百年的都沒倒的老酒吧或西班牙路上奇怪的一棵尖樹、湖區的大草原、霧和路邊冒出來的羊;里斯本漫無止境的上坡,冰島的精靈,哥本哈根的高物價、紐約電線桿上那張皺掉的貼紙;在北海道滑雪摔的那一次尾椎。

旅遊不會立刻帶給你什麼,這些城市只是成為了記憶、花了你的錢、共享了一段人生。它本身並不求回報。

但暫停了你每天的慣性,像已經停頓的牛頓擺拉高球球重新撞擊,給你新的節奏。
只是別忘了享受的當下,還是要準時提案喔!

*之後非常想寫旅居的文章,因為有兩顆星在九宮的我,不是出版就是旅遊,希望可以有機會這樣做。

Bianco Tsai  /蔡怡欣

平時做裝幀設計,偶爾也畫畫。
裝幀作品曾獲金蝶獎。MdN magazine 《台湾デザイナーズファイル》收錄設計師。
插畫散見《台南甜不甜》《憂鬱的貓太郎》《巷弄裡的台灣味》、《中年打工族》、《寶島暖實力》、《這樣開始也不錯,擺脫束縛的一年》等等,2020年《500輯——創刊號插畫家》。
家有兩隻小孩兩隻貓的發胖婦女。


延伸閱讀:俯瞰平成:我們還需要街角那間小書店嗎?日本書店的風格轉型

編輯/楊雅筑

如果喜歡八卦青年的分享,歡迎持續追蹤我們:https://www.instagram.com/divination_st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