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職涯狂想曲(一):從上班族到自由接案>談完轉職心法以及我自身的經驗之後,這篇想要談談居住地,這個伴隨轉職,可能會需要面對的抉擇。

我從大學至今,搬家過13次,曾經在台灣跨縣市搬家、在美國跨洲搬家、在地球跨國搬家、後來又在台北市區裡搬家過幾次。

我曾認為搬家是沒有選項的選擇,直到上一次轉職,因為伴隨的情況是要是否要離開美國,我才發現居住地的選擇和職涯規劃是相輔相成的。為了釐清未來的職涯發展,我那時問了自己一個問題:「我適合在哪裡生活?」並從三個面向思考這個問題:

接著就從這三個面向,來為大家分享居住地的選擇吧!

一、生活習慣

在一個地方生活,就像到了新的工作環境一樣,都需要花時間適應。久了之後,可能會因為能夠適應的部分多過不能適應的而留下來,反之亦然。

第一個重點是移動方式。我當初在美國居住的區域出門一定要開車。我不排斥開車,算是滿喜歡的,不過我希望可以選擇,有時開開車,享受自由自在的旅行,有時搭搭大眾交通工具,享受在上面看看書、欣賞街景的餘裕。

第二個重點是旅遊風格。在美國大多的景點是開車漫遊大自然,我也跟朋友一起去健行、看看花草、大山大海、白茫茫的雪景等等,真的很漂亮,但也提醒了我是多麼喜歡漫步在街頭、欣賞各式建築、逛逛書店、美術館、博物館等等的旅遊方式。

美國當然有大城市,我也趁住在那裡的時候玩了一圈。只是畢竟城市離得再遠,也還是同一個國家,在美國若想要出國感受文化差異的話,考量時差主要會選擇歐洲或南美洲,像是台灣會優先考慮亞洲一樣,而我在比較之後,認為自己比較傾向亞洲的步調。

第三個重點是飲食習慣。「要吃什麼?」想必是大家每天最常思考的問題。我什麼料理都吃,也可以自己煮,只要選擇多就不成問題。但如果你是特別只吃某一種料理,這樣搬到完全沒有那種料理的地方,可能對你來說就是一種考驗。還有一部分就是外食程度,有些地方餐廳不多,若你是很排斥自己煮的人,就需要把這部分可能會為你帶來的困擾列入考量。

搬家時可以思考的:

  • 工作之外,其餘時間你喜歡做什麼?
  • 有沒有什麼你沒辦法接受的生活習慣?(比如說去哪裡都要開車、自己準備三餐)

二、工作資格/簽證

在台灣,我們都生而擁有在這裡的工作權,但在國外有工作,除了可以讓你擁有合法待在那裡的權利,你在規劃未來時也有個重心,會比較有幫助。

如果是跟著伴侶過去,我也強烈建議要有自己的工作。因為在國外沒有原生家庭,初期也沒有朋友的依靠,有一份工作,能讓你有著除了伴侶或小孩以外的重心,同時也能以更快的速度了解文化,融入當地的生活。

我當時面臨的狀況是我的簽證是有年限的,未來能不能申請到更長久的簽證也是個未知數,這種飄忽不定的狀態讓我連洗髮精都不敢買大罐的。那個時候也想過要不要一邊工作,一邊接案做翻譯,不過可惜的是我的簽證不允許兼差,所以一旦決定轉職,意味著我不能再透過原有的工作取得簽證。於是搬回台灣在這部分又得了另外一票。

搬家時可以思考的:

  • 當地有沒有適合你工作的產業?發展如何?
  • 是否需要簽證才能工作?簽證有什麼限制?

三、生活圈

生活圈指的可以是人,像是家人、朋友、同事、同好會等等,也可以是地點,像是餐廳、咖啡店、美術館、博物館、購物場所、運動場、圖書館、書店等等。

因為生活圈要可以滿足你一般生活所需,像是常常做瑜珈,就需要適合的瑜珈工作室;習慣自己煮,就要符合你標準的超市/菜市場;喜歡逛街,一個與你喜好相符的商圈就很重要;享受打網球,那麼有適當的場地和程度相當的球友,也許就是你生活很重要的元素。

以我來說,因為我的家族很親,所以在考慮搬到一個地方時,我會把「和家人見面」所需的時間和成本列入考量。另外我非常喜歡咖啡店,因此附近有沒有可以滿足這一點的店家,也是我會思考的部分。

搬家時可以思考的:

  • 你生活不可或缺的元素是什麼?(比如每週都要跟家人見面、每天都要運動等等)
  • 你的興趣或是未來想要培養的興趣是什麼?

居住地的重要程度和工作不相上下,因此比起住在哪裡限縮了工作的選擇,或是為了工作而必須要搬去哪裡,我希望大家能擁有的觀念是「兩者可以互相輝映」,不一定要成為彼此的限制。雖然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居住環境,但一定為存在著最適合你的那個角落。

延伸閱讀:日本美妙濾鏡背後的微妙之處:留學後的想法大轉變?!


執筆/蔡欣倪
照片/蔡欣倪・楊雅筑
編輯/楊雅筑

如果喜歡八卦青年的分享,歡迎持續追蹤我們:https://www.instagram.com/divination_studio/

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