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囉!我是Sidney!之前透過〈職涯狂想曲〉三部曲和大家聊了接案生活,在成為接案工作者的第六年,跟著大家逃出疫情困境之際,我也開始一步一步地向外擴建自己的樂園。而第一步,就是以打工仔的身份成為獨立書店的一員!這個身份竟然給了我完全不同的體驗,也讓我對工作規劃有了全新的觀點。

釜山F196文化中心裡的Yes24

書店宇宙的無窮魅力

書本是我人生中很重要的一環,手上握著書,就彷彿擁有全世界。小時候因為敦南誠品,我愛上了逛書店。書店是一個充滿魔力的地方,學生時期時常下課後去書店翻個一、兩本書和雜誌,甚至每次走進書店都會讓我興奮到頭皮發麻。每一本書都代表著一個全新的視野,透過作者的文字,感受他所見到的世界、所擁有的想法,這是多麼奢侈的一件事啊!

書店成了我疲憊時充電的好選擇,旅遊時也喜歡去當地的書店看看,從書架上的書籍,對當地的文化特色便能略知一二。也因此,出現拓展生活的念頭時,第一個浮現腦海的就是書店,有什麼工作環境能比被書圍繞更棒的呢?

牽起讀者與書本之間的那條線

紐約公共圖書館前人行道上的標語

或許是因為過去在公關公司工作的經驗,我認為「服務」的概念是必須在客戶面前建立一個「非常專業」的形象,當客戶提問時,一定要想辦法擠出一個答案。但是成為獨立書店的店員後,反而學會了聆聽。走進書店的讀者,期待的不是店員花枝招展地賣弄大量的文學知識,而是有一個對象可以聽他分享最近看的書,或甚至只是討論店貓剛剛做了什麼可愛的動作。

身處書店這個場域,時常能接觸到來自各地的讀者,印象最深刻的是和香港或中國客人的對話,他們常提到某些書只能在回國入境之前看完,不能真的帶回家放在書櫃上珍藏。這樣的互動也讓我真切地感受到自己很幸運,擁有思考和選擇的自由

首爾歷史最悠久的大悟書店

當初選擇進入獨立書店工作,而不是大型連鎖書店,一部份是因為獨立書店可以透過自己的選書風格,讓書本更有機會、更準確地遇到有緣讀者;反過來說,相較於大型連鎖書店,讀者也更容易在獨立書店找到自己喜歡的書。

但獨立書店的行銷資源可能比不上大型連鎖書店,如何創造書店氛圍,吸引適合的讀者來到店裡就成了需要下功夫的重點。不管是選擇哪些書要立面展示、哪些書要寫介紹小卡、要進貨哪些商品、要舉辦哪些活動等等,都是為了創造更符合讀者喜歡的書店風格。書店員工,是媒人,為書和讀者牽線。

當然從櫃檯的這一頭站到另一頭之後,除了上述相對「浪漫」的工作內容以外,也有一些比較細項、繁瑣的工作,像是進退書、結帳、製作飲料餐點、整理環境、清掃貓砂(如果店裡有貓的話)、活動前置作業等等。雖然不算複雜,但如果同一時間五組讀者上門,要做十杯飲料、兩份餐點,加上又有讀者要結帳買書,絕對稱不上輕鬆。

多角化經營的書店,多元發展的未來

在書店工作的這段時間,改變了我對書店的印象,過去可能會覺得實體書產業正在走下坡,但這幾年獨立書店卻是一間又一間地開,書店不再只是一個賣書的空間,文化場域不是只有一個功能。

或許書是吸引大家來到書店的主要原因(店貓也有一些功勞?),但「文化散播」更是不可忽略的書店元素。傳播媒介之間的界線變得模糊,不再只有「紙本文字」才能達成目的,販售與選書相關的商品、舉辦主題活動、把活動紀錄集結成書等,許多書店都採用如此的複合模式延續經營。如此多元的形式讓閱讀不再只是屬於某一小群人的興趣,而是每一個人都有機會在書店找到自己喜歡的事物。


書店透過許多資源、工具及途徑轉型為多元空間,而人與人之間也因為網路拉近了彼此間的距離。這讓我回過頭來思考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也許不該把自己侷限在一個框架裡面,那個答案或許天馬行空,但它可能就是最適合自己的那一條路!

延伸閱讀:俯瞰平成:我們還需要街角那間小書店嗎?日本書店的風格轉型


執筆/蔡欣倪
攝影/蔡欣倪
編輯/楊雅筑、杜孟瑀

如果喜歡八卦青年的分享,歡迎持續追蹤我們:
https://www.instagram.com/divination_studio